
《戏台》这部电影,真是给我来劲儿了。刚看完,我在朋友圈就发了个话,说“给陈佩斯跪了”。这话可不是瞎说的,这部电影确实够味儿,文学味儿浓得很,节奏踩得准,台词有嚼头,里面的人物刻画得也好。一般电影投入,都得靠跟着角色转,可《戏台》不一样,它把镜头死死地摁在戏院里头,观众坐在外面,看着台上那出出闹剧,心里头也跟着七上八下的,跟**一样。从头到尾,高湖连着高湖,到结尾了,我还想再看一遍,回味无穷。那天看电影的影厅,里头坐得满满登登,可谁都没玩手机,大家伙儿都挺规矩的,等片尾字幕散了,才一齐往外走。台上唱戏,台下看戏,戏里头的凄惨生活,都让我心里头五味杂陈,这感觉,挺长。故事是这么个故事,军阀混战那会儿,洪大帅打进了京城,正好五庆班带着金啸天在戏院里唱大戏。这边儿,京城里的恶霸刘八爷非要看金啸天唱,那边儿,洪大帅在戏院里闹腾完了,非得让包子铺那个大嗓儿上台来吼两嗓子。这么一弄,戏院就成了他们抢地盘的筹码,戏院老板和五庆班的班主,焦头烂额。接着,杀人的事儿就来了,官兵也来捣乱,演员们都不愿意唱了,两个演“楚霸王”的后台人员,狭路相逢。整个电影两个小时,一环扣着一环,那节奏,始终没松过,剧情的起承转合,玩得是相当溜!精彩的故事,能把人摁在座位上,目不转睛,而电影里头的弯弯绕绕,又留给了人好多琢磨的空间。电影里的小戏台,跟大时代对得上号,里面那些活生生的人,就**复杂社会的缩小版。城外炮声隆隆,城里面,大家伙儿照样看戏。有爱听戏的票友,也有五庆班的艺人,他们守着那份真,那份纯。电影把小戏台和民国军阀那阵子的事儿,搅和到一块儿了。这么一弄,电影就有了历史的厚重感,有时代洪流里头的戏剧冲突,还有强权非要捣乱戏台,弄出来一堆乱七八糟的事儿,看着荒诞,细琢磨又觉得在理儿,假戏真做了。电影把人物刻画得很生动,这些人凑一块儿,就是复杂社会的影子,每个人,都值得你好好瞅瞅。代表“顶层强权”的洪大帅,那脾气,乖张,凶狠,残暴。他是那个时代的独一份儿,可电影里的人物刻画,一点都不脸谱化。洪大帅这人,他好,或者说他坏,都说不清。他谈笑间,就能杀人,也能跟那个老爱惹他烦的大嗓儿混一块儿;他不管自己那骂人的孩子,却能把办事不力的徐处长抽二十大板。他是“霸王别姬”就掉眼泪的性情中人,也是想用强权来改规则、不守规矩的粗鄙匹夫。戏班的班主和戏院经理,那日子难熬。他们在战乱的夹缝里头求活命,在枪口底下,自个儿的命运根本不受他们控制。侯班主的处境和**,把电影的情绪和气氛,一步步地往上推,从被人捧上天,到给凤小桐下跪,中间跌宕起伏。吴经理处事圆滑,杨皓宇演**角色,绝,他代表了社会上“世故”的那帮人,自个儿有自个儿的活法,觉得自个儿能左右逢源。台上台下,每个角色都挺复杂,每个角色都值得你细细品味。喜剧的尽头是悲剧,《戏台》就做到了,一边**乐,一边**心里头发酸。《戏台》用喜剧的外衣,裹着一个本该沉重压抑的故事。故事里头,人形形色色的,而刻画人物的为了写人心、和人文主义,这些东西,电影都做到了,这手法,挺高级,说明了喜剧的尽头是悲剧。战争把整座城都变成了一个笼子,里面的人出不来,外面的戏班几经波折,才好不容易进来。他们脆弱,也善良,票友用看戏来躲躲战乱的苦,普通人总是对好日子有念想;戏班的艺***冒险进城,他们有比天还大的信念和操守。被感情击垮的金啸天,就算自己勾脸,也要上台唱,这是他最热爱的那一方天地。阴差阳错**的喜感,加上演员们很生动的表演,让电影院里头不时响起笑声,大嗓儿和洪大帅聊戏,两次“压腿”和两次“练嗓”,后面真假楚霸王在台下碰面,戏台上的荒腔走板,都做到了笑点到位,讽刺也拉满了。电影里有喜,也有悲,笑着笑着,鼻头就酸了。这感觉,电影**地把悲喜升华了,那些可爱的人,“坚持本我”的瞬间,很感动。侯班主的几次转变,都让我心里头一动。多年被人捧着的他,为了活命向军阀低头,为了保命向凤小桐下跪,但他有骨气,不改戏的坚持和底线。凤小桐和金啸天,孤高自傲,对戏忠诚,电影的高光时刻,是师徒三人面对着枪口,一字不改地唱完了原汁原味的《霸王别姬》,艺术良知们**为活命下跪,但不能为牺牲艺术折腰。的升华,让《戏台》真正做到了笑中带泪。最后一个感触,是《戏台》戏里戏外,都让我觉得很感动。电影里侯班主面临的最后,是选命,还是选戏?本来动摇妥协的他,看到“祖师爷”时瞬间怂了,他心里头对传统艺术的尊敬和坚守,从来没有真正放下过。我是先知道电影,才知道同名话剧的事儿。资料,截到年6月,《戏台》走过全球近70个城市,演出了350多场,被人们称作“中国原创话剧天花板”。作品倾注了陈佩斯老师十年心血,在一场又一场的巡演中,剧本、台词、节奏都打磨得好,才有了这部趋近完美的电影。我相信,《戏台》或许起片成绩没那么好,但口碑会让电影走到足够远、让更多观众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