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得空,跟大家讲一讲一部最近在上海电影节“一带一路”那块儿放出来的电影,叫《科琳娜》。这片子小众,但看的人还*多,*有意思的。这部电影画面拍得*有劲儿,颜色浓,构图也讲究,有人管它叫“墨西哥版的《天使爱美丽》”。为啥这么说呢?因为故事里的女主人,科琳娜,住在墨西哥瓜达拉哈拉那座大城里。*热闹,街上天天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但科琳娜倒是不用担心每天挤地铁、挤公交啥的,因为她上班的地方离家就几步路,走路几分钟就到了。她那儿是出版社,离家近,每天准点出门上班,顺道还能去咖啡店买杯咖啡,*惬意的。她有个独立办公室,工作也不怎么跟同事打交道,到点就下班,周末正常休息。你要是上班的人,看到这种生活,都得羡慕死,觉得是天堂。可问题是,科琳娜有个*麻烦的毛病——广场恐惧症。这病之前也提过几次,跟焦虑症*像的。简单说,就是在人多的地方,或者开阔的地方待着,她就心里慌,很紧张。**坐公交、挤商场,这些她都干不了。跟社交恐惧不一样,就算没人在旁边,就因为环境让她觉得不自在,她也会害怕。对科琳娜来说,她能待的地方就那么几个:家、工作单位、还有她常去的杂货铺。这几块地方加起来,就是她的“安全区”,能满足她日常所有需求。每天上班对她来说,都得做好心理准备,出门前得琢磨半天,走路上还得深呼吸、数数,才能不那么慌。到了公司,她都是找人少的地道往办公室走,要是路上突然碰上个人,她都得离得远远的,生怕挨着。她**独立办公室,还是上面看在她爸以前是老员工的面子上,给她特殊照顾安排的,就是为了工作的时候少跟人打交道,省得闹心。她上班就干一件事,给出版社一个专栏。她还*乐在其中,就喜欢纠正别人写错的字,觉得*有成就感。这*就能看出,科琳娜这人,就喜欢有条理、有规矩、一切都整得明明白白的,最怕的就是突然变卦。**有一次,她常去买咖啡的杂货铺突然扩店装修,老板娘的表哥过来看看帮忙。这一下子就把她给整不会了。老板娘的表哥跟她打招呼,她一下子就紧张得不行,出门拐弯的时候都鼻血直流。因为她这病,她在社会上*孤单的,没啥领导也不太信任她,有些同事还拿她开玩笑。她也好奇“安全区”外面的世界,但每次都因为害怕,就是不敢出去。她这病的根儿,得从她妈。她爸走了之后,她妈就**很焦虑,把自己关在家里,买菜啥的都得靠邻居帮忙。这种紧张情绪,也传染给了科琳娜。小时候,她妈老把她看得紧紧的,不能离开视线。长大了,她也只能在离家百米内的地方活动。对外面的世界,她的好奇心都用在看书上。走不了万里路,就靠读万卷书。她和她妈这病差不多,她有个秘密,那就是把出版社正在审的小说啥的,带回家把作者名字改成,骗她妈是自己写的。等在妈面前表演完自己多能干、多厉害之后,她就把那些改了名字的书稿藏起来。就这么着,她在这些小秘密里,过了快三十年的日子。可就在有一天,出事了,一件意外的事,把她平静的生活搅得一团糟。出版社合作的**畅销作家,截稿那天把小说的最后一章发过来了。**领导看了大皱眉头,因为作家把主角给写死了,这结局一出,续写就悬了,出版社都得完蛋。可作家那边联系不上,整个部门都急坏了。科琳娜知道了,也觉得奇怪那结局是啥样的,就把领导扔垃圾桶里的稿子拿回来了。她一边,一边看,**被作家的水平给折服了。一时兴起,她模仿作家的风格,改了个结局。照老规矩,她把改好的稿子打印出来,给自己加上“编审”的名头,拿给妈看。她妈还是老样子,一顿夸。但**,她忘了把稿子藏起来,直接去上班了。她妈在家打扫卫生,看见稿子,以为她不小心忘带了,就让别人给送回出版社了。巧就巧在,出版社的助理忙中出错,把稿子上科琳娜的名字滴上了指甲油。那助理心虚,干脆把封面撕了,把稿子直接给了领导。领导一看,以为是作家改的结局,还*喜欢,立马就开始安排加急印刷了。等科琳娜反应过来,发现秘密要被公开了,她就吓坏了。要是被发现,她肯定得丢工作,盗取机密、滥用职权、冒用他人身份……哪样都能让她吃不了兜着走。她想来想去,觉得只有找到作家当面说清楚这一条路了。这也说明,她得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安全区”,第一次走这么远。后面的故事,就是科琳娜在杂货店老板娘表哥使下,开车去找作家,把事情说明白,把冒名顶替的事儿给解决了。结局大家也能猜到,作家一开始不同意,但科琳娜的文笔确实不错,最后同意了,跟出版社签了个保密协议,按她的结局出书。科琳娜**保住了工作,还成了出版社的签约作家。科琳娜就是靠这么一次偶然,把自己从边缘人的状态,变成了大家都能羡慕的样子。《科琳娜》这故事看着简单,但拍得*用心的,把科琳娜心里不舒服的感觉,**得*到位的。**她穿的衣服,颜色*跳的,看着就觉得她和周围人不太一样。最是,电影里老用*快的音乐,一直烘托她心里的紧张。音乐一响,人就容易分心,观众看着看着,好像也跟着她紧张起来了,*有意思的。片子里,唯一音乐比较缓的地方,是她开车离开“安全区”的时候。她心里又好奇又害怕,老深呼吸让自己稳住,但很快,周围陌生的街景、明亮的灯光又把她**过去了——她开始往外走了。科琳娜这情况,也*像生活的。因为家庭、想法、经历这些,大家慢慢地被圈在一个小圈子里,每天做一样的事,见一样的人。一旦这“固定”的突然变了,或者马上要变,大家就都害怕。所以网上老有人说“跳出舒适圈”。《科琳娜》*没说非得跳出不可。影片里,科琳娜跟她妈聊过“胆小”和“勇敢”的事儿。大家普遍觉得,被害怕控制的人就是胆小鬼。她还提了个想法,也暗示了自己,觉得自己就是个装出来的“胆小鬼”。但她妈说,胆子大不大,跟小心谨慎不是一回事。一直害怕的人,也**突然就勇敢起来了。这也能说明,那些被人说成“胆小鬼”的人,都在等一个机会,等自己爆发的时候。比别人怎么看你,人复杂得多。这么一想,所谓的“舒适圈”,也不是啥坏词儿。舒不舒服,跳不跳,标准从来不在别人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