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塔可夫斯基这哥们儿,在电影圈里头,那**鼎鼎大名的。他的电影,像《潜行者》、《乡愁》、《镜子》这些,都*有嚼头的,带着一股子个人劲儿,看了心里头直琢磨。他不光是拍电影的,更**个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晃荡的哲学家。国内出了几本书,讲他的创作思想观念,影迷们都能从里头扒拉出点儿啥。**《雕刻时光》这类,能**明白老塔怎么琢磨电影;《塔可夫斯基访谈录》和《明亮,明亮的日子》这类,能**知道老塔咋看事儿;《塔可夫斯基父子》这类,能**钻进他小时候和家里的故事;还有《殉道学》这类,能**瞅瞅他怎么看待自己,咋在日子不好过还坚持拍电影。《殉道学》这本日记,是从1970年拍《飞向太空》那会儿开始的。日记里不光记了他平时瞎咋呼啥,还详细说了他和苏联电影局那些不咋地的关系,还搁这儿跟国内外艺术家、各国大人物来来回回的信件,还有没拍成的电影计划。更难得的是,老塔在日记里头,老老实实写了十七年,对自由、死、信仰、命这些事儿,一个劲儿地琢磨,直到1986年12月29号在巴黎挂了,这股劲儿就没断过。书里头每一笔每一划,都是懂老塔的钥匙,能领着你细细品品,瞅瞅一个牛逼哄哄的灵魂,咋在坑坑洼洼里头还坚持拍电影。这本《殉道学》,理想国这帮人给翻译出来了,直接从俄文翻的,整本日记都给你翻全了。老塔的儿子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还授权,收了将近两百张老塔拍电影时候的照片和手稿,翻译的人还补了四百多条注释,**看得更明白。书里头摘了点儿日记,**瞅瞅这书是啥样的。1970年9月21号,老塔写:“这是个啥国家,竟然不想用我来挣钱!?” 1971年4月24号,他又写:“唉,多想拍电影啊!这是个啥国家,竟然不想用我来挣钱!?” 1972年2月23号,他**抱怨:“难道真要坐等好几年,直到有人发慈悲放行影片上映吗?这是什么神奇的国家,不愿意看见新出的好电影和好书,不愿意我们的艺术在国际舞台上取胜吗?”1974年2月3号,老塔还写道:“生命中包含了死亡,而生命的艺术形象要么将死亡排除在外,要么把它看作是对生命的独一无二的肯定。即便表达的是死亡,艺术形象也是希望和信念的化身。因为创作本身就是在否定死亡。”1976年4月20号,他又说:“《镜子》是一部反形式主义的电影,必然树敌无数。它具有宗教性,若是对那些看惯了电影,不懂得如何读书、听音乐、欣赏画作的大多数人来说,显然很难理解。”1979年2月10号,老塔评价《潜行者》:“这真让我高兴,不过也仅此而已。确切地说,它有了信心。但这并不说明我对影片都赞赏有加。我不喜欢它们,里面有太多浮华、虚伪和短浅的东西(《潜行者》里这些毛病最少)。”1980年7月7号,他继续自个儿琢磨:“我确信,对艺术家来说,拥有知识和观察力都只为了一件事——知道什么该放弃,并确信放弃不是出于虚伪。”1986年8月18号,老塔在日记里写道:“归根结底,这是找不到出口的爱——不是弗洛伊德式的情欲,精神之爱。爱是将自己作为礼物献给他人。”这些日记,都是老塔真实生活的写照,***一个不一样的塔可夫斯基。他的电影,他的日记,都是他留给世人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