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夏天,电影市场*热闹的,一部接一部电影上映,宣传猛,电影院里好歹也亮堂堂的。可你要是碰上个非热门场次,进去一看,影厅里空得能听见自己心跳。有观众说,她在工作日晚上去看了《你行!你上!》,整个厅就她一个观众,坐得离门口前段时间生怕电影里突然蹦出个人吓她一跳。这冷清可不是瞎说。截至7月23日,这暑期档总票房才42.97亿,还没过半呢。当年2019年同期,票房**177.78亿,2015到2018年,每年也基本稳在120亿以上。今年这票房,连一半都不到。《长安的荔枝》首周票房还行,破了3亿,但*没有撑起整个市场,好多电影票房就那样,排片也很快就少了。这不是个别现象。从今年3月开始,全国电影院平均每个场子*就两三个人,空场率有时候都接近40%,甚至有的影院好几个小时都没卖出去一张票。大片上映的时候能撑几天排片,但火一过,立马就冷清了。更让影院头疼的是,电影院还在不停地开。上半年就开了546家新影院,全国营业的影院已经超过1.3万家了,银幕快8万块了,这**疫情以来最高的数字。影院数量多,观众却少。这看起来*矛盾的。上半年总票房292.31亿,比去年多了22.9%,可这钱大半都来自2月的春节档,而春节档就靠《哪吒之魔童闹海》一部撑起来的,它占了52.8%的票房。过了春节,其他几个月票房就没一个月超过20亿的。表面上看,行业好像*火,但真实情况是,整个行业正处在一种结构性的低谷。以前还能靠春节档、国庆档或者一部很火的电影撑场面,这种情况也少了。观众不愿意去电影院了,电影公司也不敢轻易拍新电影了,整个电影生产链都在松动。从电影院到资金,从票房到拍电影,这股寒意早就不是暂时了。它关系到电影院***活下去,也关系到整个电影行业以后怎么发展。今年暑期档,好多电影都没有失望,**《酱园弄·悬案》。这部电影是陈可辛导的,请了章子怡、杨幂、赵丽颖、易烊千玺这些大明星,准备了8年,上映前大家都觉得肯定能火。可豆瓣评分才5.7分,票房也只有3.74亿,连回本都难。业内人士都觉得可惜,观众**失望。不光是《酱园弄·悬案》,整个6月的票房也只有19.1亿,比往年同期都低。若是对电影院来说,暑期、春节和国庆是全年票房的三支柱,每个档期都失守了,电影院的钱就紧了。疫情后,电影院已经没什么钱**撑了。那电影院**是怎么赚钱的?***以为票房越高,电影院赚得越多,不是这种。每卖100元票房,要先交8.3元税费和基金,剩下的91.7元才到分账环节。影院和院线拿大头,一般不超过57%,剩下的43%给片方和发行公司,但片方还要扣掉发行费、制作成本,最后到他们手里的**就剩三成出头。以前票房涨这机制还能过得去。观众少了,票房上不去,分账*就少了。但影院的房租、人工、水电、设备维护这些钱,每天都在花,观众却少了。这让影院老板左右为难。他们不能像餐馆那样关张,也不敢关太久,否则排片就少了,老客户都没了。很多中小影院老板只能靠卖爆米花、饮料、小吃来挣点钱,尽****附加消费。《哪吒2》这种爆款电影就很重要。2025年春节档,《哪吒2》拿下了154亿票房,主控出品方光线传媒股价涨了,一季度利润都比去年全年还多。而在139.78亿的分账票房中,影院拿走了52.27%,共73.06亿。这也说明了,一部电影火不火,直接决定了影院***活下去。有爆款在,行业好像就复苏了,连带着上下游公司都能赚得盆满钵满。但问题是,这种“靠天吃饭”的**不靠谱了。2025年上半年,破亿票房的新片只有23部,超过一半的票房来自《哪吒2》一部,其他电影加起来都不如它的零头。电影行业变成了靠一个爆款撑起来的“一锤子买卖”。这种结构性的亏损也跟着来了。今年6月15日,光线董事长王长田在上海电影节上说,中国的票房分账制度太不合理了。100块钱,片方只能拿到38、39块钱,去掉发行宣传成本,投资方和制作方拿到的大概就33%。100块钱拿33块钱,怎么维持行业的基本投入?每年电影行业整体**亏损上百亿,**社会资本不愿意投电影了,很多电影在拍的时候钱就断了。而那些押宝错了的电影公司**亏大了。**出品《蛟龙行动》的博纳影业,2025年第一季度就亏了将近10亿。但一个行业若只能靠爆款撑着,没有稳定的**供给和健康的分账机制,再多的《哪吒2》也救不了行业。观众去哪儿了?这是今年上半年电影行业最常问。从官方数据和行业反馈来看,观众正在离开电影院,离开得比想象中更快。灯塔研究院的报告说,2024年有57%的观众一年只看一场电影,25岁下面的的年轻人里,喜欢看电影的比例已经降到21%。要知道,这些曾经是最爱看电影、为爆米花电影欢呼的人群,都不怎么去电影院了。这是观众长期对电影失望积累的**。很多电影人喜欢把问题归咎于外部,**短视频分流、宣传做得不好,甚至怪观众口味变了。但真实情况是,看看近几年真正火的电影,《周处除三害》《封神》《消失的她》《孤注一掷》,这些电影在众多娱乐**中依然能占得一席之地。这说明,观众不是不看电影,不看电影院里那些“不值得一看”的电影。电影,从来不是“没人看”,“拍得不好看”。真正在于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疲软。创作人才在流失。导演黄建新说,年轻导演压力很大,他们普遍缺乏容错空间,拍电影的时候必须考虑商业回报。拍一部扑街的电影,**就再*没机会了。头部导演手里资源多,一部电影预算动不动就上亿,但不就能拍出好故事,《酱园弄·悬案》就是例子。在算法和流量主导的时代,**不再是电影的第一位,演员之间的热度、题材是否迎合大众、营销话题***引爆,反而成了优先考虑的。久而久之,真正有创作潜力的人要么转投长视频和剧集平台,要么彻底离开影视行业。就算项目能立项,资金也是一个大问题。拓普数据的数据,2025年前五个月,全国备案的电影数量同比减少了超过两成,实际上映的新片也减少了16%。从小成本项目先被淘汰,到大公司也撑不住了,一批片方因为资金断了链裁员、退出。一位有8年电影宣传经验的赵默说,这几年她亲眼看到不少公司“扑了两三个项目就没钱了”。越是大制作,越是想“赌一把”,一旦票房没达到预期,崩得更快。这种对大片的执念影响了排片制度和投资人信心。电影院为了保险,只选最赚钱的电影排最多的场次,票房没达到预期的电影很快就下线了。**资金集中,类型单一,观众*没兴趣。导演黄建新说,这是一个结构性问题,产业缺乏长远规划,只看眼前盈亏,注定走不远。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成本在上升,产能却在下降。万达电影董事长陈祉希说,1.2亿**都拍不出一部合格的电影,新一批导演想**工业水准,但拍摄周期也从18个月拉长到三年甚至更久。这种不匹配让市场供需错位,也加剧了观众对影院**的失望。观众的**消费需求并没有减少。网络视听报告,2023年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经达到了10.74亿,短视频每天看的时间超过2.5小时,微短剧市场规模**超过了同年内地电影市场的总值。在**信息密集的时代,电影长时长、慢节奏、要专注的特点,反而成了劣势。在线下,观众的娱乐**也更多样了。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三季度,高分剧集、流媒体院线同步上线,让“在家看大片”成了***的**。中国电影不再有独一无二的位置,而行业内部的封闭结构、资源错配和**生产机制的老化,又让它难以快速调整。赵默说:“很难不心灰意冷,(我)觉得电影****被观众抛弃了”。破局、转型,争夺观众。但电影,并没有**离开,只是它过去被仰望、等待的样子,正在被改变。一些电影公司开始寻找更稳定的路子。**光线传媒,在今年4月的投资者交流会上说,不再把自己定义为“高端**有商”,而要成为“IP者与运营商”。他们不再只盯着电影票房,把重心放在动画产业,构建了以哪吒、姜子牙等中国神话为核心的IP矩阵,并延伸到游戏、周边、主题乐园等业务,用一套更完整的IP链条来分散风险。万达电影则把重点放在电影院本身。他们用让电影院变成一个更复杂的消费场所,增加了扭蛋机、自研饮品、IP联名商品等消费项目。这种方法不能增加观影人数,但**延长顾客的停留时间,也能为电影院新的收益**。横店影视也在调整。2025年上半年,公司旗下水吧的自制饮品收入同比增长了28.03%。部分影城内部引入了潮玩品牌“玩具梦工厂”,销售卡牌、手办、二次元衍生品。在票房持续走低的背景下,电影院对非票务业务的依赖正在上升。更激进的做法是直接离开电影行业。欢瑞世纪曾经以《古剑奇谭》《青云志》等古装剧出名,2024年**进入短剧赛道。当年,公司营收为3.85亿元,同比增长14.6%。2025年第一季度,短剧和艺人经纪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与电影相比,短剧制作更快、回款更快、题材更灵活,能迅速适应移动端和社交平台的传播逻辑。这些方向变化的背后,指向同一个问题:电影,作为一个独立的**形态,正在失去支撑自己产业链的能力。在观众注意力分散、消费习惯改变的当下,它不得不与其他业态融合,争夺观众的时间。但**依然是电影行业的根基。一些小成本的作品,依然能在特定群体中找到回应。2024年3月,《周处除三害》在大陆上映。这部成本大约1000万人民币的电影,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热门档期,没有大规模宣传,却最终荣获超过6亿人民币的票房,成为这段时间台湾电影在大陆市场的票房第二。这说明,仍然有一批观众在寻找值得走进电影院的理由。“不是没人看电影,是没有电影可看。”这句话在微博上多次出现,足以说明,观众只是不愿意为“烂片”买单。那些只会靠题材、靠营销、靠排片堆出来的电影,在当下难以生存。但好电影依然有价值。***都曾在电影院里哭过、笑过,或者被某个镜头触动。两个小时的沉浸式观看,能暂时忘记外界的喧嚣和焦虑,也在某种上,构成了他们对生活的理解。电影是一种商品,但从来不只是商品。它承载的不只是故事和影像,还有情绪、经验、记忆和瓜。一次观影,往往也说明一次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对话。在**节奏加快、**过载的时代,电影**不再是某一代人的主流娱乐,但若是对仍然愿意走进电影院、愿意讲故事的人来说,它依然有存在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