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妖怪们取经看着*新鲜,也透着一股子老掉牙的味儿。以前那些个西游故事,主角都是那几个老掉牙的唐僧师徒,这些小妖怪也跟着凑热闹,这些小家伙们的取经路,倒还真让不少人心有所动。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猩猩怪,这几个小妖的取经路,在以前那些版本里是压根儿不**有的。想当年1995年的《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蛤蟆精的台词就只有一句——“我反对!”我也**取经,这想法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浪浪山小妖怪》把原本像“讽刺班味儿”的小品改成了一部有笑有泪的大电影,还真*有意思的。走进电影院之前,硬糖君一直比较担心它像原作一样沉重,好在电影**了更轻盈的****。小孩子嘻嘻哈哈两小时,都不容易察觉身旁父母眼角的那一滴社畜泪。不说“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这种套话,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浪浪山》确有不同的**方向。儿童看的是找朋友的乐趣,一帮损友是怎么“越演越像”最后**刷怪。成人看的则是“我也**取经”的草根史诗,是破除社会结构性不公的凡人英雄主义。真经并不是人人都**取的。主角团的幻梦,被小雷音寺豹子精的厚黑学**给戳破了。“你们以为谁都能取经?孙悟空五百年前就和如来佛祖认识,猪八戒和沙僧都是天神转世,唐僧前世是金蝉子这辈子和唐王是拜把子兄弟。”这属于比较早期的“西游人际关系学”了,代表作家是吴闲云。经典理论有“李世民做噩梦是被观音做局了”、“唐僧是**霸占她母亲的强盗的孩子”、“西游路上的妖怪属性**的是佛道两派争地盘”。更为落地的阐释,是烂大街的“有背景的妖怪都没事,没背景的全被打死了”。有段时间,***相信《西游记》是一本职场圣经,到了万事皆可往里套的疯魔。**佛祖给观音三个圈圈,观音只用了一个收服孙悟空另外俩全部自己用了。这属于专款未专用,但因为确实帮领导办了事,人家上面也不追究。幸而电影并未在厚黑学里沉溺,经过了“我扮演唐僧师徒取经”到“我们**取经”的转变。前者,还是戴上虚伪的面具,去满足周遭人们的社会期待。后者则是彻底做自己,不去追求宏大叙事里的崇高主义,脚踏实地完成内心自洽。我们并不是佛祖的旧相识、李世民的拜把子,但也**走朝圣路。外在的取经之路,还有潜藏的利他升华。初期小妖怪们参与cosplay各有打算,小猪妖离开体制被迫下海、蛤蟆精想长生不老、黄鼠狼混口饭吃、猩猩怪赶鸭子上架。但到了后期,它们却愿意舍却几十年的修为去救一群素昧平生的童男女,甚至在片尾被当年的村民当成神灵祭拜。一开始是为了填饱肚子,打着取经的名义吃白食。后来精神世界也愈发饥饿,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代表取经团从世俗需求走向理想主义,从“利己”到“利他”的升华看得人心有戚戚。这就是大多数的普通人明明是个俗人却也偶尔能爆发慈悲与佛性,崇高一把、潇洒一回、任性一次。身份扮演的黑色幽默“爸爸,他们**越演越像了!”坐硬糖君后面的小孩,看到一半有所感悟。这怕不就是小红书姐妹经常鼓吹的“显化”,要想做成一件事、变成,你要相信自己是,不断用相信的力量促成转化。起初,四个小妖怪是不像取经人。哪有唐僧的脸是绿的,难道真是斋菜吃多了上色?*没有沙僧话痨得像“北京鲨鱼”。至于猩猩怪,太缺乏付航说的passion了,不像人们口中的多动症。但听说了多的唐僧师徒故事,他们开始完成外在形象升级。蛤蟆怪得了件袈裟,鼓着眼睛不说话的样子真有几分唐僧的蔫啦吧唧;黄鼠狼精给自己粘了大胡子,为了压制说话的欲望,每天用磨刀石搓禅杖;猩猩怪有了漂亮的羽毛头冠,小猪妖也扛起了钉耙。小猪妖甚至从说书人那里***沙僧的台词本,提醒黄鼠狼说:“你只能说两句话。一是,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二是,大师兄,师父和二师兄被妖怪抓走了。”刻板印象害死人呐,《浪浪山》对唐僧师徒经典扮相的调侃也是一种微妙解构:我们脑子里固化的取经人形象,也是被历来的影视作品洗脑了。不光是不同作品里,取经人的形象有所迁变,就连在同那儿也不统一。杨洁导演的1986版《西游记》里,猪八戒是有点猪鬃在脸上的,和浪浪山猪妖类似,**用来刷锅。但在2000年的《西游记续集》里,猪八戒的脸却光滑圆润了,疑似做了光子脱毛。事实上,类一样“萌化处理”还见于同剧的豹子精、狮子精、白象精,都有一种萌萌哒的俏皮感,根本想不出他们平日里是饮血的妖怪、啖肉的野兽。豹子精**对抢来的农村媳妇规规矩矩,对绑来的圣僧恭恭敬敬,由此还得了不少互联网迷妹。《浪浪山》的大部分笑点,都建立在“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结构上,简单粗暴但好用。有时候觉得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还能把包袱往上翻。当你认定一件事物为真就会不自觉地合理化那些看起来不合理的地方。双狗洞的妖精抓了蛤蟆精要吃,蛤蟆精说自己不是唐僧身上还有疙瘩。狗妖哪里肯信,只道“这是孙猴子的障眼法!”这样天真烂漫,难怪最后双狗洞的大当家被真孙悟空一棒子抡死了。可怜那侥幸活命的二当家,还以为自己喝了唐僧洗澡水长生不老了。私以为,真取经团进行的“双狗洞屠杀”,是有些讽刺意味的。事实上,原著文本里那些被打杀的无名小妖还真不少,猪八戒经常贱兮兮地放火烧洞府。不能以为取经人有菩萨心肠,就忽略人家办事的霹雳手段。对下层妖怪的同情慈悲,本就不存在的。西游IP的代际演变小妖们最终使出合体大招,把坚不可摧的黄眉怪打回童子原型。看他跪在弥勒佛面前谦卑的样子,才明白小妖怪之于黄眉是nobody,黄眉之于弥勒佛也是nobody。有时我们普通人耗尽心血打的boss,只是更大的boss那里打杂的。《浪浪山》的英文片名叫《Nobody》,很明确地表达创作者意图。nobody**成为somebody,无名之辈可转化英雄之辈。孙悟空的毫毛和村民的祭祀,给电影留下了一个开放结局。四个小妖是沦为动物,还是重拾灵性继续修炼,已不那么重要。和过去西游改编总要让主角参与宏大叙事不同,四个小妖怪的故事几乎游离在西游主线之外。它们对“历史发展”最大的作用,大概就是让弥勒佛**PUA黄眉:“**法力也太不济事!”然后赐下人种袋和金铙两件法宝,嘱咐黄眉必须完成给唐僧师徒受难的工作任务。这是合理的。若黄眉像原著一样拥有法宝,小妖怪也得失败。弥勒大概就是不给资源还让下属办大事的老辈子领导,类似形象在短视频上经常被调侃:“你去把马云请来”“我想和抖音合作”“明天我要见到马斯克”……俺真要有那么大本领,还跟你这儿混啊。四十年来,《西游记》的改编几乎就是一幅社会情绪的动态镜像。86版《西游记》颇有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拓感,杨洁带着剧组全体人员在各种艰难的自然环境里跋山涉水与剧中人物的取经路形成互文。而主题曲更具倾向性地呼应了改开风气,“敢问路在何方”是**年代集体进取的缩影。2000年的续集版就从容多了,故事以师徒四人回到长安受唐王款待为开篇,用大部分的回忆补上了老版没拍的**。有点像老同志话当年,在朱军的循循善诱下讲述光辉事迹,是类似艺术人生的轻舟已过万重山。**除了进步的特效、萌化的动物,这版还有与《西游记后传》如出一辙的迷离剪辑,经常看得人头晕目眩。革命故事功成身退后,西游文本**进入爱情宇宙。《大话西游》是至尊宝和紫霞恋爱,《悟空传》是悟空和阿紫恋爱,《西游降魔篇》是唐僧和段姑娘恋爱。最离谱的是《齐天大圣孙悟空》里猴子和白骨精恋爱,与之齐名的则是《黑神话》里猪八戒和蜘蛛精CP。只有“蜘蛛”才“知猪”,谐音梗终于入侵西游。新一轮的社畜物语,则可看成是对革命故事、爱情宇宙的补位。原漫里的小猪妈妈,希望它**在大王洞有个稳定工作,是东亚父母对子女欲说还休的压力和关爱。电影中蛤蟆精始终不舍得的9981工牌,则是它脱不下的大厂长衫。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文本逆写,当初《万万没想到》是用屌丝视角消解经典,《浪浪山》则是对系统压迫的直接掀桌。**走到这一步已经到了某种边界难以再下潜、再解构了,对西游文本的改编****重回正序的源头。俯仰之间,旧版已为陈迹,浙版也有15个年头,***该正正经经翻拍《西游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