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照相》这电影有人说了,搞爱国主义教育是好事,可题材太血腥,怕是小孩子看不了,容易留下心理阴影。这话听,也有点道理。不过跟以前那些比,这部片子已经算*克制的了。既没躲着不谈那些暴行,*没搞一堆血淋淋的镜头吓唬人。很是拍那些女受害者没有用很多导演爱用的男的看女的的眼神,什么女演员穿着少、衣服被撕烂的镜头,但也一样把日本兵那些坏事儿给拍出来了。这部讲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终于没弄那些“日本人里也有好人”、“突然醒悟了”、“普通老百姓被骗了”这些戏码了。军国主义是什么?就是全国上下都跟着干,都往战争的绞肉机里钻,这就是国家和国家、民族和民族掰手腕。我们当受害者的,干嘛还要去想那些刽子手怎么想的?咱还是说回电影。怕小孩子看了害怕?可你爱**孩子,但敌人可不爱啊。

电影结尾有个镜头,1947年4月26号,南京雨花台,枪毙日本战犯谷寿夫。人山人海林毓秀带着个小男孩(大概是老金家**小娃儿),拍了中国兵把谷寿夫脑袋给打爆的照片。***当年的一些老照片,也是1947年4月26号,南京雨花台,枪毙谷寿夫的现场。照片里头有小孩子呢?当年《新京报》说,定在上午11点半行刑,但早上7点多,南京城里就挤满了人,老百姓们都涌上街头。到9点从中山东路到新街口,围观的人排到中华门外了,老老少少都在那儿等着。雨花台那块儿,**挤得跟啥一样。注意,是老老少少!**也有人说,小孩子看了受不了,得慢慢来。可我想说,总慢慢来,怕是来不及了。再不把这段历史讲清楚,不光是小孩子,就连好些成年人,**都快把这事给忘了。他们嘴上都说日本人坏,但怎么坏的,也只能含糊地说杀人放火。也能举出南京大屠杀**例子,但要把从1931年到1945年这段近代日本侵华史讲顺溜,再往前追溯到甲午战争,怕是难上加难了。就说说我身边的事儿。今年七七事变那天,正好是个周一,学校里头各学院的领导要开会,汇报工作。我等电梯碰到一帮刚开完会的学院院长。防空警报突然响了。这些院长有的啥也不说,有的还在手机上指导手下。我旁边有位是以前的老领导,比较熟,她就冲我喊了一句,*吃惊的——这是在纪念九一八事变爱国主义教育搞得不错,每年都强调不忘国耻啊!我下意识小声纠正了一下,“是1937年七七事变,北京的卢沟桥事变,不是1931年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哦”。她为人直爽,没觉得被冒犯,还客气地说,“**我记住了,是七七事变啊”。周围的人好像也不太在意这些人谈话,刚开完会的,一个个都若有所思,还在琢磨领导说的啥呢。怎么说这位副院长,属马的,1975年出生,正规大学毕业,教授职称。她是搞工程的,但考大学前也学过高中历史。了解中国近代史,很是14年的抗战史,跟你学啥没关系,你是中国人。既然历史和苦难都是**,为啥不能直愣愣地讲出来呢?

可长期以来,同样是遇到种族灭绝事儿,在西方人讲故事中国人说话的份儿,远远不如犹太人,甚至都不如干坏事的日本人。当年被日本欺负的国家不少,但除了中国和韩国,好像再*没哪个国家愿意*没有力拍这种骂日本军国主义的电影了。用各种**讲讲这段历史,**没毛病。《南京照相》在还原历史方面,*细心的。**有个镜头,很有意思。以前沦陷前,国民政府开过好几次会,商量守不守南京。政府带头守,肯定撂不下面子。但南京毕竟是首都,一枪不放就跑了,“国际影响”也不好。所以决定还是守一下,**开第二次会时说的“派10个团守着,然后撤退”**方案,就是专门“演”给英美看的。这点,《南京照相》里就有**。国军有的号称奉命撤退,有的又奉命不准撤,最后互相扯皮,**闹成大事故。历史上,当年“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唐生智,一开始说绝不撤退,还搞了破釜沉舟的动员。**到他还是得召集各部队长官开会,紧急安排撤退——“大部分部队突围,一部分过江”。可时间太急了,开会的长官和参谋很多没回去传达命令,自己先跑路了。这就**有的部队,**87、88师,接到命令去城北;有的部队,**36师,因为领导跑了,根本没接到最新命令,还在按老规矩办事,拦着友军撤退。这些都是很多类似题材里很少顾及到的真实情况——国军是有实力的,但让那帮散沙般的中高层指挥给搞砸了。打,打不了;撤,撤不成。就这样,首都和好多抗日好汉,轻轻松松就没了。政府军都这样了,更别说那些被蒙在鼓里的南京老百姓了。拍电影那些“大片”讲究的动作、镜头啥的确实重要,但更重中之重的还是先把事儿说明白。《南京照相》在这方面就做得*好,它不是血腥的血浆片,*没刻意找什么“战争中的光辉”那些弯弯绕绕,就是冷静地还原历史,故事讲得完整,头尾呼应,*有逻辑的,看来看去,好像没什么年龄限制。我不觉得的小孩儿是脆弱的,我当小孩儿*没那么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