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奇峰老师看了那部《陌生来信》,有话要说。他评的是**电影,讲爱情咋回事儿的。电影一开始,那姑娘还是个丫头就瞅见邻居那两口子吵架。男的吼,女的哭,把**还没开窍的小丫头的心儿,衬得跟块豆腐没啥区别,又软又嫩。猜那俩吵架的,准也是恩爱的过。男欢女爱的事儿,八成还印在脑壳里头某个犄角旮旯呢。可日子一长,现实一逼,心里的那股劲儿就上来了,把原先那份好给折腾没了。俩人面对面,就剩那副嘴脸,吓人。电影里没细说那俩人是啥德行,家啥样儿。但你琢磨琢磨,那男的,八成没啥绅士那套讲究,女的也谈不上多温柔。俩人心里头都揣着劲儿哪还顾得上把家拾掇得干干净净、暖洋洋的。真正心里有爱,才能让屋子也跟着亮堂起来,有劲儿。那姑娘跟**当记者的男的瞎混了,电影里老给他们俩在一块儿的那点儿事儿:雪白的被套,干净的衣服,早上吃早饭暖和。那得是爱情给你造出来的一个洞天跟外头世界隔离开来,都由着爱情说了算,所以都看着顺眼,*神圣。可也脆得很。外头事儿一掺和,立马就稀烂了。比方说,要是一会儿那姑娘开始嫉妒记者跟别的娘们儿好,那就等于把那娘们儿也拉进去了。你那小世界容不下俩人。再比方,姑娘要是真想跟记者“天长地久”,光看形式好像没啥毛病,内里头可就悬了:他们那小世界,八成就跟那对吵架的差不多了。这是个把爱情看得比都重的女人。爱情给了她点啥本事,跟佛祖没啥区别,瞅着眼前这点好,就觉得是永恒了。所以她没想着要啥名正言顺、保险点的**,那玩意儿**还*吓人。她写了那封信,然后就挂了。她是揣着*多美事儿走的;那对吵架的,还得陪着那股子丑劲儿过活。谁的日子更敞亮?再说那自尊的事儿。二十年前读茨威格那小说,觉得这女的***跟男作家瞎搞了,*羡慕。二十年后看**电影,想法儿变了。那事儿还是那事儿,可羡慕的心劲儿不一样了。羡慕的是这女的,那么久那么痴痴地爱一个男的,把一辈子都搭进去了。表面上看,*没骨气的,像没自己主意没啥区别。可实际上这姑娘心里头有数得很。她就那么爱着,不管男的怎么玩弄,不管别的女的怎么碍眼,不管还有个她不喜欢的男的瞎掺和,更不管那些老规矩怎么说啥。另一种女的,男的耍赖,她得气得跳脚,觉得是看不起她;别的女的在她眼里就是对手;碰上个男的看得上她,她得虚荣一阵子;还得老琢磨自己咋**才看着顺眼;诸这样类。这都是心里没底气,老被别人、被环境牵着鼻子走。在舞会上,那记者三言两语就把姑娘给弄回家了。姑娘心里头嘀咕,“我不管啥自尊不自尊的了”。可她那么干,反最大的自尊。啥叫自尊?就是得尊重自己想干的事儿。比都重要的,就是爱与被爱。她爱那男的,男的喊她去,她不去,那才叫没自尊呢。说好听是“尊重人”,说难听是“巴结人,讨好规矩”。电影里有个小细节。那记者玩完一趟,偷偷摸摸往姑娘手包里塞了点钱。这一下,把**爱他的女人,往“鸡”那道上带;记者自己也成了嫖客。那姑娘没像一般人想的那样,当场把钱撕了,验证自己是为了爱,不是为钱。她揣着那够丢人的钱,离开了**不自尊的男的。路上碰上男记者的跟班儿,把钱给了他,没让记者看见。这叫啥自尊?我自己知道我***“鸡”还用你操心?跟那些老想验证自己清白的人比,这女的跟女王没啥区别,有派头,有底气。还有个细节。背景是乡下湖边,草丛里,姑娘说:“我怀上你孩子了,我可不想拿孩子逼你,你得觉得我跟你那些女人都不一样。”这也是自尊,是看不上一般人的自尊。**记者的艳遇,确实有眼热的地方。被好几个女人那么爱着,日子肯定过得快活。但往深了想,至少对这姑娘来说,记者在某种上就是个摆设。**姑娘也不是故意的。她怎么当摆设,得看记者自己怎么想。记者要是真把姑娘当回事儿,好好回应她的爱,他就不是摆设了,他的爱能自己成长,不是当个东西。可要是他抱着“玩玩”的心眼儿,那自己就认命当个玩物了。别人真心实意地爱着,你倒好,像个木偶没啥区别瞎折腾,谁更明白事儿,谁更有体面,一眼就能看出来。在电影院里,观众那多双眼睛,谁能像个真人一样活,谁活得像死,谁死了跟没活过一样,都清清楚楚。也许没心没肺的小年轻会羡慕**记者,**有点儿经历的人看他,觉得他除了可怜,还是可怜。每个男的都盼着自己能遇上这么个把爱情看得比命的姑娘。可你要是真想进她那心里头,你得有对等的爱情本事。你要是没那本事,就别进去,免得里面那面镜子,照出你那点儿出息没,*没劲的。再说这情感表达的分寸。不管是说话、写字、画画还是唱歌,都是表达感情。会表达感情的分寸,跟不会的分寸,天壤之别。老有那导演,作品看着憋屈,有时候是表达得不够,有时候是过了火。表达不够,看着憋得慌;表达过了火,比吃馊了还难受。他们那点才华,控制不住那火候。徐静蕾拍的**电影,情感表达就*到位。有劲儿使出来痛快;有事儿说又留有余地。**姑娘半夜敲记者门那段。敲了几下门没开,她就坐在门口那石墙上。过了一会儿,记者搂着个花枝招展的娘们儿出来了,俩人一边走一边耍贫嘴。镜头从姑娘右边后面开始,慢慢变成她侧面的脸。她转脸看了记者和那娘们儿一眼,就那么两三秒,眼睛里头有好多事儿,爱怨都看明白了,但*没全**看明白。徐静蕾没给你时间琢磨个透,你心里头就惦记着了,所以你忘不了。打动**,恰恰是那些你还没搞明白的事儿。不管是这电影还是那小说,讲的都是一封信里的故事。一封拿命写的信,里面感情跟波涛没啥区别,可写出来却*平实,*有劲儿。很高尚、很强烈的感情,就该这么表达。**最鲜的海鲜,清蒸最好吃。表达得俗了,反而把那份好给败味儿了。再想想电影开头那两口子吵架,生气本身不咋地,但要是控制好了,表达得有分寸,也能有点意思。可那俩人,瞎折腾那股子劲儿,看着就心烦。每个人都**把生活弄成个艺术品。要想弄得看着顺眼,你得**的感情**点;但更你得有那智慧和耐心,把感情给收拾利索了,表达出来了。**徐静蕾整那电影,镜头声音都拿捏得稳稳的。“每个人都**把生活弄成个艺术品。”这是曾奇峰老师老说的。他从大家身边那些事儿入手,*实在的,打开点新思路。曾老师那套理论,就是想让那些*高深的精神**,变成谁都能听懂的大白话。我们**从他那套东西里头,**到爹妈咋整出孩子那性格来的,跟人处对象得付出啥代价,闹矛盾心里头烦啥的……曾氏那套**,对孩子、爹妈、对每个人,都*关心,把人咋想的都弄明白了,听心里头暖和,也能**琢磨琢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