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说柳云龙导的《风筝》,这剧真是牛得不行,艺术上高。他自个儿也演主角,这戏是他导演生涯的巅峰,没得说。一提柳云龙,***就想到《风筝》。这剧跟别的谍战片不一样,叙事上很冷静,不偏不倚,像个旁观者似的,看着两大阵营里那些不甘心一辈子平凡的人,为了想法,能付出多大代价。以前国产剧,老是把我方人物写得好得没话说,敌人都跟傻X似的,一碰就倒。但《风筝》不一样,它把两边都写得挺对等,挺细致地画出了为了信仰,两边都有人敢豁出命去的人。我们这边的人,像郑耀先、马小陆、汉卿、曾墨怡,为了信仰,有的把一辈子搭进去,有的直接送了命。这些人都是默默无闻的英雄,挺值得我们尊敬的,是他们帮着打开了新中国通往好日子的门。敌对方,像韩冰、林桃、延娥、宫庶、赵简之、田湖、高君宝、宋孝安,这些为了信仰,一个个都送了命。从立场看,敌对方祸害老百姓,帮着反对新中国的人干事儿,罪有应得,是该被骂的。但他们对自己信仰的执着,一点不比我们这边的无名英雄差。柳云龙导演就厉害了,他用差不多的眼光看两边,对敌方的刻画也不搞简单粗暴的丑化。就冲这一点,《风筝》已经甩开市面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谍战剧老远啦。还有个事儿也挺值得说的,柳云龙把镜头对准了反方高君宝的家庭,还刻画了他继母秋荷,这就引出了个挺值得琢磨的事儿:秋荷那么苦命,把高君宝拉扯大,他知恩图报;可把正方的周乔养大,周乔却只知道自己图个啥,压根不知道回报养育之恩。同样是苦日子过来的,遇到的事也差不多,为啥周乔做人就比不上高君宝呢?得扯到不一样的十年时期。时代大潮一裹挟,个人那点命就渺小得跟尘埃似的。高君宝一直坚持想法,从没跟着大流走;周乔倒是跟着时代走,成了那个年代的先进分子,最后就成了个人的一声叹息、两行眼泪。周乔为啥能跟着潮流飘啊飘,风风光光一阵子,最后云散风停,掉到泥里去呢?就是因为周乔没高君宝坚定的想法和见识。没删减的版本里,高君宝在秋荷坟前那番长篇大论,就把高君宝的想法比周乔复杂多了给说透了。“风筝”光指郑耀先的代号吗?不是。在时代风潮里,谁不是一只风筝呢?每个人的命,都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时也,运也,命也。《风筝》这剧不光讲信仰、讲,***是在讲命。命**沉重的话题,在柳云龙镜头下,不再是单调和死板的标签,给了它更多性,想得人更头疼,更琢磨。这也是为啥那么多观众特爱看《风筝》是如何产生的。《风筝》披着谍战的外衣,讲信仰,讲,但***是讲命的沉重。这么有深度的《风筝》,这么曲折的故事,这么看了还想看、刷来刷去的《风筝》,本来跟柳云龙自导自演的《暗算》一样,该拿不少奖的。但实际情况是,《风筝》***同行们的认可,主流媒体也夸,观众也喜欢,**奖项却差不多是没拿到。这么好的《风筝》,为啥没获奖呢?因为《风筝》不符合拿奖的剧的要求。它把反方对信仰的坚持写得那么生动、那么立体,这样一来,就挺不符合拿奖的要求了。拿奖的剧,必须把反方丑化,反方在剧情里也得点到为止,怎么能像《风筝》那样,把反方写得那么感人呢?再说,有些反方剧情引起的思考,跟主流的正能量有点岔。这么一琢磨,《风筝》没获奖是如何产生的就好懂了。这也是《风筝》豆瓣评分老进不了9分以上是如何产生的:9分以上的剧,**得很棒,得实实在在正能量,夸我方得使劲夸,写敌方得往死里标签化,敌方故事得蜻蜓点水就完事儿。《风筝》已经成了柳云龙艺术生涯的顶点,柳云龙估计*没法拍出比《风筝》还牛的剧了。《风筝》憋了5年才出来,删了5集。出来之后,播完一轮,电视台就再也不重播了。这么看,就能明白《风筝》不是因为不好才不被重播,因为它**有点争议,不适合再播了。《风筝》的好,其实就在故事本身,更在它琢磨的思想,和**每次看都有新感觉。至于没获奖,评分没进9分以上,那都不是爱看《风筝》的观众在乎的。最关紧要的部分是《风筝》已经深深地刻在每个爱它的人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