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浪山小妖怪》票房冲上6亿,成了国产二维动画的领头羊。於水等了20年,总算等到了做动画长片的机会。这电影上映才10天,票房就蹭蹭往上涨,都超过了《大鱼海棠》,成了国产二维动画票房最高的。业内都说,这部电影最后能赚17.70亿,比刚开始预想的9亿还多。《浪浪山小妖怪》是跟《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一脉相承的。**短片本来是讲一个不起眼的小妖怪,**反着来,把《西游记》里那些老掉牙的角色都给比下去了,孙悟空**都没啥戏份,就留了三根毫毛和个影子。於水为啥选小妖怪当主角?这得从他经历。他在动画学院毕业之后,一边自己做独立动画,一边在学校教动画,就这么过了20年。直到《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火了,他才有了做长片的机会。跟於水聊起来,你能发现他是个*有学者范儿的人,说话不急不躁,*有耐心,还特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他以前说过,看《西游记》,总觉得那些妖怪都是坏蛋,被孙悟空一棒子打死,从没想过妖怪们也有爹妈,也有烦恼。他就想换个角度,让大家都看到妖怪也是有血有肉、有家有室的普通人。他片子里的小妖怪们都不是什么大坏蛋,他们也有烦恼,也有得选,还有感情。**在现实生活中,都在瞎琢磨自己**是个啥角色。跟《小妖怪的夏天》里打工人的故事不一样,《浪浪山小妖怪》里的小人物没存在感,连名字都没有。他们假装自己是唐僧师徒,去走取经的路,以为能拯救世界,**修为都给废了,变回小动物,*就把世界给折腾了点。但小妖怪们在**过程中,知道了自己**想干啥。这**於水,***每个人。**从《西游记》里冒出来的故事,最后跨越了时空,在另一个故事里,找到了跟观众的心声对上号。四年前,小妖怪们还没从浪浪山出来於水就开始琢磨长片了。他用了《西游记》的外壳,也算有**IP撑着,核心人物小猪妖刻画得*立体的,这让长片一开始就有了着落的地方。於水想过好几个方向:一个是把短片扩一扩,还是按原来的架构,讲孙悟空来了之后,小人物怎么活着;再一个就是续写短片,讲小猪妖得了孙悟空三根毫毛之后,怎么升级打怪;还有一个就是回到短片刚开始讲一个不同的故事。於水最后选了最后一个,不扩也不续,讲一个平行世界里的新故事。这一次,小妖怪们走出浪浪山,去走“取经路”。在他看来,两个片子里的小猪妖,算不上一个事儿,更**双胞胎兄弟:一个在大王洞打工,一个没工作;一个性格比较随和,一个更积极一点,但底子都是善良的。要拍一个120分钟的电影,於水得设计剧情和角色怎么成长。既要让“假冒唐僧师徒去取经”**有点搞笑的部分站得住脚,又要给每个小妖怪安排好性格、成长路线,还有他们之间的关系怎么变。“得先想清楚每个角色的性格咋样,他们最大的坎儿是啥,最后要说明白点儿,让的人看明白。”於水说,“还得把细节都安排好,**小雷音寺里‘假对假’的过程,小妖怪们怎么变的,为啥散伙,又为啥又凑一块儿。”这些细节不光关系到故事***成立,还决定了观众***在故事里看到真实的。拍制作挑战更大。《浪浪山小妖怪》的水墨风背景,基本上没啥现成的工业化流程**照搬。“背景这风格,*难搞工业化,合作方都是习惯常见的二维动画背景,一开始都说‘不好弄’,上手不了,学起来费劲,还得耽误事儿。”於水的对策是,从零开始搞一套水墨画风的教学模型,“我们从PS笔刷怎么选、石头树木这些典型形状怎么画,到颜色怎么挑、颜色怎么晕染、勾线怎么弄,都做了规矩。”於水和团队花了两个月时间搞背景绘制模板,又用一年多时间不断打磨、补充细节、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近600人制作团队,靠视频讲和远程反馈管事儿。协调成本*大,但也因此***统一的美术风格,很适合在大银幕上瞅。定好档期之后,120分钟的电影、水墨风的进度不好估摸,加上中后期时间安排得比较紧,於水一度特焦虑***按时拍完。但他还是和团队跑完了这场“马拉松”,让**故事以它该有的节奏和质感,落到了大银幕上。寻找自我若说两年半前的短片《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是部“打工人视角的西游外传”,那《浪浪山小妖怪》就走出职场语境,讲了一个更普遍、也更根本的道理。片子里四个没名字的小妖怪——小猪妖、蛤蟆精、黄鼠狼精、猩猩怪——“假装”自己是唐僧一行人,一开始他们*懵的、各有各的算盘,但路越走越长,他们经历了信心上来又下去、团队散了又聚,最后找到了真正的自己。於水选妖怪特意避开了狼、虎、狮子这些老掉牙的动物形象,专挑“动物界里最不起眼的”。他列了个备选清单,小猫因为“太可爱了”不算,小狗因为“形象太多了”也免了,最后在“偏门”的动物里挑了这几位,“没听说黄鼠狼当大王,这*少见的”,“这些格就**我们身边常见的人,特容易代入。”於水记得,《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上线后,前期小猪妖在大王洞被欺负得狠,观众觉得是喜剧效果“好玩”,但等到小猪妖回家看妈,妈多喝水,观众“一下子就代入进去了”,弹幕里全是“泪目”,后面狼大人追他、被孙悟空一棒子敲死又没真死,观众就替他着急、感动。他知道,就算是个设定在神话里的“小角色”,细节够真实,也能**看到自己、感同身受,“就好像自己亲身经历**故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