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照相馆》最近可火了,票房蹭蹭往上涨,听说快摸到20亿大关了,最后**得破40亿。豆瓣上评分也*高,8.6分,在战争片里算是相当不错的成绩,比5年前的《八佰》还好。我觉得不光是题材火,演员导演都*给力。以前拍战争片的,老容易走极端,要么是煽得人一把鼻涕一把泪,要么是夸张得离谱。好多导演是按“任务”来的,拍的时候很小心,生怕说错话,跟戏班子给老佛爷唱堂会没啥区别,诚惶诚恐的。但《南京照相馆》就好多了,它没走那些弯路,***都说它“克制”,我倒觉得它“写实”,不是搞历史还原,就是写人*实在,人物看着特真实。就说王传君演的**汉奸王广海演得真不错。他给日本人当狗,还觉得日本人赢定了,但对自己老婆孩子、情人,也能帮一把。他情人提醒他,要是日本人败了咋办?他愣了一下,马上就琢磨出个“自救”的法子,说就算日本人输了,他也能把日本人的底都交出去,留条活路。后来他跟巡警宋存义、日本人池田干仗,临死前那复杂的心思,全露出来了。他不敢帮宋存义,怕日本人回来找他麻烦,但*没帮池田搬城墙砖,池田被打得快死了,想爬到他脚下来拿枪,他脸都没看一眼。跟以前演的汉奸不一样,王广海这人*复杂的,不是光坏光蠢,是都想占点便宜,自作聪明。电影里的人物,*没一个是一成不变的。主角们,像苏柳昌、宋存义、林毓秀、王广海、照相馆老板老金,连**日本摄影师伊藤,都变了。有的从怂变硬了,有的从冷变狠了,伊藤以前是*有钱的摄影爱好者,后来把死都当数字,当胶片了。

我还很喜欢这电影里一个手法,就是不间的事儿能穿插着看。**宋存义跟池田打架那场,宋存义中枪死了,镜头一转,是老金跟孩子点煤油灯看宋存义留下的信,信上写着:“抗战必胜,中国万岁,宋存义。”电影*好,大家**去电影院看看,我不多剧透了。这电影上映后,也有不少闲话,有人说这是搞“仇恨教育”,反日宣传啥的。以前像《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八佰》这些,好像争议少点,但**看得我有点纳闷。难道真是拍得太好了,戳到某些人心里去了?要说“仇恨教育”,得先弄明白啥叫仇恨教育。真正的种族仇恨,是怎么教出来的?正好我前阵子看完了美国佬写的那本《基辛格传》,基辛格是犹太人,小时候在德国长大,那会儿希特勒已经上台了,他真体会过啥叫“仇恨教育”。《基辛格传》里写,他小时候受尽欺负,上街都不敢跟非犹太人打招呼,路上碰见,绕着走,不然容易挨揍。商店、学校、公园到处都是“犹太人不准入内”的牌子。犹太人在那儿,经商、选职业、参与政治,哪样都受限制,更别说结婚了。基辛格喜欢踢球,但体育馆不让犹太人进去,他又想看球,就跟朋友假装不是犹太人混进去,被发现就“认倒霉挨揍”。***德国,不光是政策上歧视犹太人,媒体、电影、学校、课本,也把犹太人说得一文不值,说他们是“脏东西”“细菌”。所以真正的仇恨教育,就是从上到下,全方位地贬低、隔离、打压一个种族,让其他人觉得他们不是人,甚至产生生理上的厌恶。基辛格小时候,连小孩都讨厌犹太人,觉得他们“臭”。他们一家,在“水晶之夜”前三个月才逃出德国。

所以《南京照相馆》这两部片子,能教出仇恨吗?不**。它就是讲讲真实的事儿,看看历史真相。电影里有个镜头,是苏柳昌被日本人刺死前,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们,不***。”——我很喜欢刘昊然那眼神,没有恨,日本人“不做人,做魔鬼”,可怜又可笑。还有电影最后那句“铭记历史,吾辈自强”,这话用在哪段历史上都行,八国联军、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书里、电影里常见。中国人学历史,不是要仇恨谁,是要“自省”。我们从历史里吸取教训,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不是说要恨哪个国家的人。我们国家有排日的法律吗?没有。日本人欺负我们那么惨,我们**不排日,反而还跟他们学技术、做生意,动画片、电影,都学。政治上,我们早就跟他们建交了,就个别右翼分子“拜鬼”我们反但正常官员,我们照样客气。确实有极少数人砸日本车,但这些人坐牢了,说明国家不提倡。那也是极个例,能算“系统性贬低”吗?早年间日本排华可厉害了,印在钞票上的“脱亚论”,就是日本官方政策,说中国、朝鲜是“野蛮国”。1899年就颁布《禁止华工入境法》,1927年说“满蒙非中国领土”,在东北搞“思想犯罪法庭”,惩罚中国人,删中国历史,强制学日语,教“忠君”。这些都是真正的仇恨教育,也是他们后来干南京大屠杀是如何产生的。1923年关东大地震,日本就借机杀了700多华侨。所以平心而论,我们哪点排日了?根本没那回事。我们历史教育有个大问题,就是光顾着国内,很少考虑国外人怎么看。但二战是国际史,不是中国史。像张纯如那本《南京大屠杀》,最早是英文写的,好多西方人就是通过这本书才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国内有些人嫌抗日剧多,但日本人还没道歉能多吗?这段历史,也是全人类的苦难。若只有我们自己知道,那就不够。*头疼的事儿,是像南京大屠杀这种暴行,不光是外国人不知道,连我们有些家长觉得没必要再提醒孩子,怕是“仇恨教育”。但为啥要把日本人对我们做的坏事提醒全世界呢?因为日本侵华就是二战的一部分,不光是中国的事。讲历史,就避不开国际,不能光当中国史来讲。最近这些年,好多二战片都引入了国际元素。《南京照相馆》里,最后记录日本罪行的照片,就有交给西方记者的。《金陵十三钗》讲的就是中国人躲在美国人开的教堂里。《里斯本丸沉没》讲的是中国渔民救英国战俘。《拉贝日记》《黄河绝恋》也是类没啥区别。我们把这段历史讲给全世界听,不是求谁原谅,要争取更多文明力量跟我们站在一起,一起反对暴力。当年美国为啥支持中国抗日?也是因为记者把日本人的事儿讲到了全世界,才争取到同情和资助。这其中,有个叫亨利·卢斯的美国人起了大作用,他是老蒋的《时代》杂志的老板,帮着宣传,让美国人才给中国贷款、援助。讲好这段历史,**是对自己,也是对全世界。历史底片上不光是死人的脸,也是全人类受的伤。有人想掩盖、遗忘,更要《南京照相馆》这种电影。记住历史,不是恨,是守住文明的底线。历史不能忘,未来才能走远,真相好比刀,用出来才能护住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