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九月,《里斯本丸沉没》那部纪录片上映,讲的是二战时候舟山那块儿发生的事儿,船上好多英国俘虏,**被美军潜艇给炸了,以前知道的人不多。今年八月八号,《东极岛》这部戏也出来了,说的是***舟山的渔民怎么冒着生命危险,把那些英国俘虏给救下来的。《里斯本丸沉没》是通过跟***见过的人、活下来的人、还有遇难者家的人聊聊天,把那段历史一点点拼起来,提醒大家**是怎么回事。而《东极岛》重点就是放在舟山渔民身上,想搞明白,这些普普通通的渔民,怎么就那么拼,把几百个不认识的人给救了。八月十号,拍《东极岛》的导演管虎,还有管片子的人梁静,还有演主角的朱一龙、吴磊,到上海跟大家聊聊。管虎说,拍纪录片和拍电影不一样,纪录片就是要真实,电影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再加点艺术创作,得把人物写活,得有矛盾,得有冲突。他说,电影的厉害之处就是能把人带到现场去,**身临其境,希望这部片子能让中国电影技术上进步一把,给观众看点不一样的,体验一次不一样的。到八月十三号下午一点,看《东极岛》的人已经花了超过两亿五千万了,有人用电脑算,最后能赚六个亿多。从八月十四号开始,这电影要在好几个国家上映,像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美国这些地方。《东极岛》讲的就是真实发生过的救命事儿,不过也加了点艺术加工。故事是从朱一龙和吴磊演的那对兄弟阿赑、阿荡开始的,他们俩是东极岛上的人,小时候是在海上被吴老大救回来的孤儿。因为小时候受过这种恩情,阿荡看到海上的英国俘虏,一点都不犹豫,就上去救了。一次出海阿荡碰见一个英国俘虏漂在海里,快没气了,阿赑不让救,阿荡还是救了回来。他们俩说的语言不一样,但都*想念家的,这就成了他们俩能互相理解的地方。他们很快就成了好朋友。电影里到处都是“家”**概念:阿赑、阿荡跟吴老大,跟岛上的人,感情很亲;船上的俘虏们唱着家乡的歌,安慰那些死去的战友;最后阿赑、阿荡也回到大海里去了,那里就是这些人家。管虎说,对中国人来说,“家”非常重要,千千万万个家才有了国家。电影里不光有兄弟俩的友谊,还把“家”的概念推广到全世界,他想****到家的温暖。东极岛上有个说法,叫“海上遇到难的人,要救”,这成了渔民们行动的准则。一开始,渔民是救了两个落难的英国人,给他们住的地方。后来出事了,阿赑、阿荡也跟其他渔民一起,冒着生命危险去救那些还在船上的人。阿赑一开始还担心家里人,有点犹豫,但后来***日军的凶狠,很是看到弟弟牺牲了,他毅然决然地潜进船舱,去救那些俘虏。朱一龙觉得,真正的英雄不是一开始就多厉害,普通人在挣扎的时候做出的**,阿赑就是这样,从只顾小家,**了大爱,这种转变更能**到的光辉,也更有力量。有观众注意到,电影快结尾渔民把枪都扔海里了。梁静说,这是想**中国人反战的态度,真正的勇气不是用暴力对抗暴力,看到坏人还能坚持做正义的事,还能保持善良。电影里水里面的场景都是**拍的,看《东极岛》观众好像都能闻到八十三年前,那片不安的海上飘来的咸咸的海风,大浪好像就在眼前。观众跟着主角的视角,钻进被水灌满了的船舱,在快要塌掉的船中间找地方出来,感觉好比**在枪林弹雨里,在又大又急的浪里面一样,能真切地**到这些渔民***来的血性和勇敢。《东极岛》第一次放映拍《里斯本丸沉没》的**导演方励说,拍《东极岛》的人把渔民的事迹扩展得很大,很感动。他说,他拍的是口述历史,都是听别人说的故事。而《东极岛》用**场景、声音、情绪***来,在大银幕上看得是真带劲,他感觉好比自己在水里一样。为了拍出***渔民的生活环境,剧组按照原来的村子样子,在东极岛**盖了个四十年代的渔村。他们还找了好多会做木船的老手,用老办法做了十多条能**下海的船。电影里所有跟水有关的场景都是**拍的,演员们下了好多水,拍了好多高难度的潜水镜头。摄制组也克服了很多技术上的困难。有些场景是在海里拍的,有些是在水景棚拍的,其中有一个是亚洲最大的恒温水景棚,占地方有九千平方米,能模拟两百种海浪。电影里最大的“里斯本丸”是**按照原来的样子搭的,电影里最精彩的地方,就是船断了,沉到海里,***一个很大的漩涡,把船的碎片和人都卷到海里去了,**场景看得人真紧张。电影还有一段真实的短片,是那些救人的渔民的后代说的,把思绪拉回了现实,八十三年前渔民救人的事是**,他们救了好多,还有那些人的家。“里斯本丸”最后一个活下来的人丹尼斯·莫利的女儿丹尼斯·温说,她爸爸临死前让她向东极岛的渔民致敬,她说在她爸爸的记忆里,渔民好比天使一样,带着他们离开地狱,***光明。渔民的后代吴布伟说,渔民冒着枪林弹雨的风险,开着大船、小船救人,所有能开的船都出动了。他的爷爷配得上大海,配得上人心。在《东极岛》在舟山普陀办的一场很放映上,一个英国俘虏的后代维尼代表那些被救的384个家庭谢谢中国人,他说,要是没有中国渔民,这些家庭会一直记得那段不愉快的事,这段故事成了他们家族里温暖的记忆,成了跨国界的好心和勇气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