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就搞不懂了。怎么着?欧美那帮观众就爱吃这碗呢?7月11号,《超人》上映了。西方那帮评分网站,烂番茄新鲜度82%,Metacritic一开始就给到71分,CinemaScore观众评分A-。这开局,了!内地观众都瞪大了眼睛,等着看个究竟。直接傻眼了。审美跟不上,剧情太扯,想法也用光了。某瓣上,《超人》的评分,只有6.7。上映20天,内地票房刚过6000万。口碑和票房都这么烂,排片量也跟着掉得厉害。有些地方,直接排到没影儿了!这影史上,都少见。谁承想,同一个月,另一部“超英大厂”的作品又来了。7月25号,《神奇4侠:初露锋芒》上映。烂番茄开分88%,比前三部加起来都高!这开局,又稳了!比《超人》还惨。《神奇4侠》的评分只有6.2,差点不及格。票房**惨不忍睹,上映10天,还没破4000万。在北美那边,口碑和票房都*硬气的。《超人》的首周票房1.25亿美元,能排进今年前三。涨得快,三周就过了5亿美元。《神奇4侠》的票房也差不多,第二周掉得也不多。这说明啥?第一批观众看完了,是真觉得不错,还愿意拉朋友来看。难道欧美观众就爱吃?从某些方面看……是这么回事。他们就是爱超英片,爱得停不下来。欧美观众对超英的喜欢,不是单一原因。是文化老底子、产业套路、社会心态一块儿捣鼓出来的。欧美文化里,一直有“英雄”这档子事。古希腊神话里,阿喀琉斯就干翻了特洛伊。中世纪的骑士传说,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故事,还有人讲。美国西部片,就爱整孤胆牛仔,跟坏蛋干仗的桥段。英雄,一直是欧美文化里非常重要的玩意儿。超英电影,就是这老传统的新玩法。背景放到了现代或者近代,让英雄的超能力和现实更搭界。欧美观众爱看超英片,也是一种“老祖宗传下来的爱好”。漫威和DC这两大超英公司,都是靠出漫画起来的。漫画在它们的生意里,还是占一席之地。愿意掏钱看超英电影的观众里,有不少是看漫画长大的。超人、蝙蝠侠这些角色,在欧美流行文化里混了很久,早就跟几代人拉上了关系。古恩导的《超人》,里面塞了不少漫画里的人物和设定。既照顾了老粉丝,也让文化一脉相承。所以欧美观众才这么迷,全是情怀。这两部电影,都不光是管好自家的“IP”。《超人》为绿灯侠、超级少女的单飞电影,还有氪星那边的衍生剧,都打下了基础。漫威用《神奇4侠》,把多元宇宙的新阶段给连上了。观众不光是看故事,还觉得自己是“宇宙”建设的一份子。这种“黏性”,可想而知。对其他国家来说,美漫圈就是个*小、*难进的小圈子。哪个是元素人?谁又是卓越先生?路人观众看完,就觉得造型*奇怪。第一部都不感冒,后面的就更别提了。超英电影,也是一种文化装具,**的是欧美那边的想法。**美国队长的自由、正义、个人英雄主义,不管是戏里戏外,都被看作“美国梦”的集中**。这种内核,在欧美文化里*对味儿。**《蝙蝠侠》的不杀原则,正义;《神奇女侠》和《惊奇队长》,就是在喊女性力量。《神奇四侠》用复古风格,勾起老辈人的回忆;古恩导的《超人》,是“氪星儿子最像普通人的一次落地”。想通过神的,打动喜欢反权威的Z世代。价值观这块儿,欧美社会更强调个人和独立。超英电影里的主角,往往靠自己和一帮人,跟坏蛋干。这种对个人能力和责任的说法,跟西方价值观*对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东方的价值观,更讲究集体。武侠小说里,讲究出身。修仙玄幻,就更看重师门。从商业上看,超英电影也是一种“安慰药”。在美国影响力慢慢小了、国内政策乱糟糟、社会焦虑重的情况下。超英电影,成了观众的避难所,还有情绪的发泄口。剧情紧绷、特效炸裂、好赖分得清。给观众来点感官刺激,把压力给释放了。生活中全是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明天是惊喜还是惊吓,哪个先来。尤其是在经济不好这种不确定性被放大了。超英电影里,生活中的无形压力,变成了坏蛋。主角和他那帮人,总能化险为夷。这种“肯定能赢”,给观众**的心理安慰,是*难替代的。所以当超英电影的票房口碑,在北美以外的全球都不行。制片方和导演,都*懵的。《超人》在海外反响一般。导演詹姆斯·古恩,在接受采访时解释了。他说“全球反美情绪”,影响了美国电影的票房。听上去,他好像在怪观众,嫌大环境不好。这话,倒*没错。因**也开始像反对美帝霸权一样,反对西方硬塞进来的价值观了。“超英片”在内地市场的风光,始于《钢铁侠》,终于《复联4》。《钢铁侠》把超英片的市场在中国内地打开了。《复联4》的票房,在内地的总榜上排第九。之后就开始往下走了。漫威这边,《美队》换人没劲儿了,《雷神》砸了招牌,《蜘蛛侠》打出了最后的“情怀牌”。《银河护卫队》自己撑着,新IP一个都没起来。《永恒族》唯一有点亮色的DC那头,还在反复重启宇宙。电影要么是《神奇女侠2》,要么干脆不引进。超英电影,彻底没劲儿了。为啥卖不动?就因为烂啊!除了我们这些搞影视的,谁会自个儿花钱去电影院看烂片?观众想看的是有劲的打戏、有新意的超能力、好莱坞大片那级别的特效。要是再加上立体的人物刻画,和有深度的剧情,就更好了。的超英电影,给观众看的是烂特效,还非要选那些符合欧美政治正确的演员。再*没有这种场面了是不合逻辑的剧情,还有一堆啰嗦的文戏。我们**受够了在超英片里听人唠叨。介绍背景靠唠叨,**人设靠唠叨,推进剧情靠唠叨。解决难题,还是靠唠叨。精彩的打戏呢?特效呢?预算几个亿,都花哪儿了?我花几十块钱买票,是来听你们唠嗑的?那我为啥不去听单口、听相声呢?不比你们这没营养的台词强多了?同样是古恩导的《自杀小队》,还有那部衍生剧《和平使者》。这两部以边缘人物为主角,风格很鲜明的电影,在内地的口碑就好。作为漫威最后底牌的《银河护卫队》,也是由一群不主流的英雄组成的。DC的《小丑》(就第一部),黑暗风格的侦探电影《新蝙蝠侠》。题材暗黑的、反英雄的网剧《黑袍纠察队》,还有那部以暴力出名儿的动画《无敌少侠》。只有风格化的作品,才能在市场站住脚。观众不排斥“正义、自由、平等”这些好词,就烦没营养的欧美主旋律。超英电影要想在全球继续吃得开,就得从自娱自乐的梦里醒醒。你对得起观众,观众才不会白费你那心思。今天就明天聊!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