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东极岛》这片子,票房是彻底扑街了,就五个亿,跟最初的十亿预期比,就是天壤之别。本来还以为能火,**高排片的时候观众就是不买账,后来排片一掉,票房也是一路往下走,都成**暑期档里亏钱最惨的片儿了。《东极岛》这电影问题不少,但奇怪的是主创们好像总觉得自己还老是对着观众讲,说纪录片和剧情片有什么不一样,好像在教训人差不多。这么个态度,观众能服你吗?根本就不买你的账。最不舒服的就是这改编,跟真实的历史差得*远。不光是前面那么说,就连结尾那部分,也是改得看着别扭。结尾那两个事儿,很扎眼。一个是说日军本来准备好要开枪了,**因为摸到美军的消息,就不打了。另一个是那些英国俘虏到了岛上,全体向渔民鞠躬谢恩,渔民们也拱手还礼。光看表面,好像没啥毛病,*符合电影里头讲的逻辑。可你要是跟真实的历史一比,就全不对了。真实的历史是,日军本来是要把英国人给解决了的,后来看见中国渔民在那儿救英国人,他们就觉得原计划行不通了,所以枪就没开。跟美军啥关系都没有。可电影里愣说是因为美军。这么改,当然能把美军给吹得响亮,可中国渔民那点功劳,就给弱化了。为啥要吹美军呢?因为电影里说了,是同盟军嘛。既然是同盟军,那肯定得照顾到各方。像英国人,是被救的,但电影里头还说了,**英国人给渔民阿荡讲了不少道道,也是*给英国人脸上贴金的。到了又把美军给拉出来了,又是同盟军,又是美军情报起了作用,把美军在事儿里的作用给拔得老高。这么一来,中国渔民的作用就小得可怜了。再说**英国人向渔民鞠躬,渔民抱拳还礼的事儿。真实的历史里头,英国人到了岛上,东极岛的渔民给他们吃的穿的,这情节电影里咋就没影儿了呢?就算电影里不拍渔民给英国人送吃的送穿的,为啥不拍渔民对英国人的使呢?非得停在互相行个礼上。这还是为了**同盟的部分,想让结局*圆满,*和谐。也是把英国人的形象给拔高了。看着好像没啥问题,也是把渔民那点淳朴善良给弱化了。毕竟真实的历史里,渔民在日子都不好过的情况下,还把口粮拿出来救素不相识的外国人,这不更能看出渔民的好心肠吗?可电影偏偏没这么拍,反而让双方都*客气,*圆满的。看着*圆满,又出了新问题。真实的历史结局并不圆满,最后就只有仨英国人被救了,其他的还是让日军给弄走了。就算按电影里的部分,也有问题。因为日军只是停了枪,没撤走,那日军***还要按原来的计划来呢?电影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就两种**,不管是哪种**,都跟历史差得*远。要是按停枪那设定,那日军的屠村计划*就得停了。屠村计划停了,那之前那些被杀的渔民咋办?渔民因为美军消息就停了屠村,这不就是在弱化日军的狠劲儿吗?实际上,这不还是在把美军给吹上天吗?要是日军继续屠村,那最后遭殃的就是那些没做错的渔民,能**日军的没,但代价是渔民遭殃,这不就跟历史对不上,也跟之前***和谐的结局对不上吗?也把美军那点作用给淡化了。实际上,还有第三种**,就是日军不上岛杀英国人,光上岛抓渔民,那按照电影那设定,渔民肯定得反抗,**也少不了要遭殃。所以这么个结局,既不符合历史,也有逻辑问题。说是为了同盟,为了把美军、英国人给吹得响,为了一个*圆满的结局,还有个原因,那就是为了这电影能在海外卖得出去。这电影是在8月14号之后要往海外其他国家送,美国、英国是8月22号上映。**设定,自然能让海外观众看着顺眼,好歹也能在海外市场上混个脸熟。《东极岛》说是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拍的,可明显*没按历史的本来面目拍,改得*厉害。主创一直说要把真相提醒全世界,要把中国渔民的善良、野性和血性给出来。可实际上救人的真相被藏了不少,反倒是藏着不少小算盘。诸如同盟那套,英国人的礼貌,美军的作用。这么改,倒是把中美英三国给弄得*和谐。又加了抗日那部分,把日军的狠劲儿给***来了。可这么一来,又不够彻底,日军因为美军消息,没把事儿闹大,停了射击,海上那帮渔民和英国人就没被杀,那按照这么个设定,屠村行动也**就不干了,那就不能再把日军的残暴给**得都出来了了。这部片子不能深究细节,毕竟整个逻辑都站不住脚,更别提跟历史对得上号了。《东极岛》这票房失利,无疑又给那些搞电影的人上了一课,尤其是那些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片子,搞清楚历史和艺术怎么平衡,那**头等大事,对历史的敬畏和尊重,那**不能含糊!得有个正经的历史观,得重视历史里的那些细节,得别搞历史虚无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