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阿根廷影坛,有些老片子,那真是很牛B的,**《罗绍拉在十点钟》,要是能在国内影展上放,能引起一番热议。这片子在阿根廷电影史上的地位,可不是盖的,随便一个权威排名就能看出它的分量。2000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电影博物馆搞了个「阿根廷电影百佳」的评选,**《罗绍拉在十点钟》高居第五名。这前面四名分别是《一个孤独男孩的记事》、《卡米拉》、《泥泞之河》和《动乱的巴塔哥尼亚》。索菲奇还有另一部经典《土地的囚徒》,也进了**排名。2022年又搞了个新评选,这片子降到第21位了。这排名变动,**跟评论家的口味有关,但也正常。《罗绍拉在十点钟》为啥能这么火?因为它标志着阿根廷电影在语言和风格上,开始向现代主义转变。马里奥·索菲奇把一部心理惊悚小说的复杂结构,跟搞怪的宽银幕技术、多层叙事手法结合起来,还批判了的社会风气,质疑非黑即白的真理标准,跟黄金时代直白叙事的片子不一样。这主题和形式,还预示了后来「新阿根廷电影」的浪潮。索菲奇是意大利人,出生在罗马,但大家都把他当阿根廷电影的奠基人之一。他对阿根廷的山水人情感兴趣,从安第斯山脉到热带雨林,他立志要把阿根廷的多样风光都拍出来。他拍片类型可多了,探戈音乐剧、社会剧、小说改编、心理惊悚片,什么来者不拒。他早期就老琢磨身份问题,对心理困境痴迷,这些主题在《罗绍拉在十点钟》里达到了顶点。《罗绍拉在十点钟》的故事,被故意限定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一间小公寓的寄宿处。这电影是根据马尔科·德内维1955年写的一本小说改编的。这小说一出来就火了,德内维在银行上班,就靠这本事成了名人。这小说的成功,靠的是情节巧妙,叙事结构也很。它通过四个不同人说的矛盾话,还有一封受害者写的信,来讲一个谋杀案。这种叙事手法,让德内维能**虚构跟现实、真理的主观性、孤独的心理学这些话题。小说是侦探故事,但它没按常规出牌。它的重点不是「谁是凶手」,主角卡米洛·卡内加托那复杂的内心世界,还有人身份和欲望的大谜团。德内维的文笔溜,他为每个人物设计的说话**,成了后来像曼努埃尔·普伊格这些作家学习的榜样。普伊格,就是写《蜘蛛女之吻》那哥们儿,对王家卫影响*大。电影剧本是索菲奇和德内维一起写的,保留了不少原文的味道。为了拍电影,剧本也做了点调整,核心的多视角结构没变,但把寄宿者大卫·雷格尔的话整合了,女仆欧弗拉西娅·莫拉莱斯的视角删了。玛丽亚·科雷亚那封最后的信,也写了。小说里最难搞的部分,就是《罗生门》多视角结构,电影里也保留着。这**个大胆的举动,它要求观众不能光被动接受信息,得像读小说那样,主动从互相矛盾的话里拼凑真相,参与到意义中去。影片还巧妙地用了不可靠叙述者的手法。每个证词都是闪回,更的是,闪回里还嵌闪回(**女房东的话里插卡米洛的闪回),这样晃悠叙事的稳定性,也**质疑屏幕上**啥是**。这种技巧,要求观众得**故事怎么讲,而不光是故事本身。所以这电影不光是个悬疑片,**一次叙事本身的元电影反思,是阿根廷电影走向更自觉的现代主义的最要紧的部分一步。在的商业片潮流下,《罗绍拉在十点钟》的改编,就是把文学现代主义成功变成电影现代主义的典范。这叙事结构,不只是模仿《罗生门》***,**它社会批判的主要手段。这电影是老片子,但考虑到***没看过,又是悬疑片,还是提醒一下,下面有点剧透。片中对「罗绍拉」身份的解构,是对男性凝视的解构。电影一开始,是通过男性视角**两种互相矛盾的女性形象。在卡米洛的理想中,罗绍拉是个纯洁的天使,被囚禁的公主。但在他的偏执里,她成了个威胁人的「蛇蝎美人」。影片的结尾,是女主角自己写的信,她亲自讲「真相」。她既不是天使也不是恶魔,就是个精明的女人,她利用卡米洛的幻想,逃出穷困和皮条客的魔爪。通过让玛丽亚掌握最终话语权,影片颠覆了整个叙事的男性视角。它批判了把女人分成妓女和圣女的资产阶级标准。它***50年代阿根廷女人面临的困境,把玛丽亚刻画成自己命运的主宰,倒不如说男人的幻想或恐惧的被动对象。这种从主观偏见到最终以女性为中心的叙事变化,是一次有力的女性主义宣言。它**知道女性是怎么被社会叙事刻画和物化的,然后一个更真实的替代视角。这让索菲奇的社会批判,比简单的现实主义更——它批判的是感知本身。影片是1958年拍的,正好是庇隆第一个当总统(1946-1955)那会儿刚结束的动荡时期。后庇隆时代,政治乱糟糟,经济危机,把电影产业打得稀里哗啦。好几个大制片厂倒闭,国内电影产量从1955年的43部,锐减到1957年的16部。50年代,宽银幕电影(主要是CinemaScope)在全球兴起,成了电影对抗电视的好武器。但在阿根廷,跟美国关系紧张,电影票价又给冻了,引进和实施这些贵玩意儿很难。产业想搞本土替代品,直接催生了AlexScope格式。AlexScope是50年代末阿根廷亚历克斯实验室的卡洛斯·康尼奥·桑蒂尼搞出来的本土宽银幕系统。技术上,它是35毫米变形格式,水平压缩一倍,目标是2.35:1的宽高比(用光学音轨,一般是Perspecta定向单声道系统)或2.55:1(用磁性声轨)。AlexScope1957年亮相,60年代初被不用了,但至少有九部电影用过它。69年亚历克斯实验室着大火,烧了不少原始底片,能看到的,很是最近修复的《罗绍拉在十点钟》,成了这项技术的重要历史证据。索菲奇用AlexScope,不是为了拍大场面,恰恰相反,是为了**心理上的紧张感和幽闭感。宽银幕成了**心理复杂性的精致手段。影片的宽银幕构图,把角色困在框里,他们常被公寓家具或建筑挡着。索菲奇和摄影师通过变着法儿取景,**不同人的主观视角。**有一场,是卡米洛说话摄影机放在低角度,仰视其他寄宿者,们更有压迫感、更有势力,脸也**怪怪的,这视觉上转化了他内心的偏执和自卑。人物经常被拍在栏杆、门框后面,视觉上强化了被困的主题——被困在公寓、社会角色、他们想法里。宽画幅凸显了人物之间的空间,同住一室也疏离。前几年,《罗绍拉在十点钟》被Cubic Restoration公司4K修复了。这是阿根廷声影影业牵头,跟视听遗产协会合作,在戛纳电影节和里昂卢米埃尔电影节支持下搞的修复项目。项目由电影修复专家费尔南多·马德多带队,修复组根据阿根廷声影影业档案库里的原始35毫米底片工作,**说是南美电影的顶级修复水平。索菲奇一生拍了好多片子,高水平修复的,好像就《罗绍拉在十点钟》和《土地的囚徒》,其他的像《铁道111公里》《我附近发生的事》,都等着抢救希望以后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