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极岛》这部电影场景确实*唬人,气氛也搞得*到位,看着*像那么回事儿的国际大片。但不少人看完都觉得,这电影骨子里还是老一套的“国际范儿”。就跟前几年有些大导演拍的那些抗日、抗美援朝的电影一样,总有些熟悉的套路。**,租界里住着的西洋人,看着国军的牺牲就很感动;美国传教士被中国烟花女子的牺牲给打动了,说什么也不投弹了;美国飞行员被中国人的勇气给镇住了,直接把炸弹扔海里了;还有美国军队给志愿军冰雕连敬礼啥的……这电影把日本侵略者那禽兽不如的一面给拍出来了,总算没再拍那些日本禽兽里头居然还混着几个良心没被狗吃掉的。有的人看电影就是图个热闹,图个过瘾。你要是按真实历史来拍,一点不掺水,按部就班地拍,那*枯燥的,看的人**都没耐心捱到结尾。艺术是高于生活的,但也不能脱离生活瞎编啊。**,电影里有些情节,就*单薄,*经不起推敲的。咱先不说电影本身,就说《东极岛》官微发的宣传画,离谱。居然直接用了一张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照片,在上面P了一面五星红旗,就当是中国的新航母了。稍微懂点门道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中国的辽宁舰、山东舰,那都是滑跃起飞甲板,甲板有个上翘的角度。为啥要这么设计呢?要让固定翼战斗机在航母那么短的跑道上安全起飞,就得给它升力,这上翘的角度就是干**用的。根据物理那点道理,上翘角度能让合力朝斜上方,机翼就能给飞机更大的升力,这样飞机就能安全起飞了。这种平直甲板的设计,只有弹射起飞的航母才有。中国的平直甲板航母,就是第三艘航母福建舰,用的是电磁弹射,能让战机满油满弹起飞。但这福建舰还没**服役呢。目前国家现役的平直甲板航母,除了美国,*就只有法国**戴高乐号了,那也是核动力,蒸汽弹射的。电影官微那张P图的素材,是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的3号舰,卡尔·文森号,老爱在菲律宾那块儿转悠。你就说,中国也不是没有航母,辽宁舰、山东舰的航母打击群,都有官宣的图片呢(我没看到,但网上多的是)。但凡电影宣传的团队稍微用点心,**也不会闹出这种笑话来。除了官微那张图*敷衍的,像开头说的,电影里的一些情节也*别扭的。要说这段历史确实*偏的。在两年前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上映之前,连中国人,哪怕是浙江本地人,**都不知道,抗战中国东海的渔民还为了救英国大兵,付出了多大的代价。“里斯本丸沉没”,国际上**没人提。那艘船是被美国潜艇给击沉的。英国那边早就把给忘了,**性失忆了。英国官方从来没说过感谢的话,后来跑到中国来祭奠的,也是那些获救的英国大兵和这些人后人,纯粹是民间行为。那碑上的洋文,但立碑的是舟山人民政府。要注意了,这群洋人**香港的英殖民地驻军。1941年底,他们面对日军根本没怎么抵抗,直接就投降了。某种上说,**理解成是一群更残暴的殖民者,俘虏了之前的殖民者。可到了电影里,怎么就成了“英国人帮中国打鬼子”了?他们辛辛苦苦跑到东亚来,是为了殖民香港的!他们本来就不是什么正义的一方啊。更别提了,大家都清楚,太平洋战争爆发前,英国的立场是怎么样的。这是1937年11月22日,这几名英国士兵正在上海英租界跟日军握手,祝贺日军取得淞沪会战的胜利。就算后来反法西斯同盟成立了,英军也多次临阵脱逃,或者按兵不动,**远征军腹背受敌,损失惨重,说他们是“猪队友”也不为过。电影结尾,英军被救上来后,在岛上给渔民们来了个集体的敬礼。情绪一下子就上来了。敬完礼,整个营救就完事儿了?大家难道不觉得奇怪吗?救出来的三百多个英国人,全在日军眼皮子底下,中国渔民把他们藏哪儿去了?事实上,第二天日本船舰就包围了东极岛,被救起的384人,只有三个人成功躲过了日军的搜查。剩下的381人,都被日军又一次抓走,被迫给侵华日军当劳工,一部分人最终*没有活到战争结束。而东极岛渔民们最伟大的地方,除了他们不怕牺牲去救人,更在于他们还想办法把人送到了安全的地方。渔民救人的确是出于这些人祖训,有人在他们身边落难,那就必须得救,跟对方***洋人没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中的东极岛渔民,除了“人道主义传统”,他们并不像电影里描述的那般懵懂无知,甚至是愚昧麻木。这点,从安全脱身的三个英国人的经历上也能看得出来。东极岛渔民们通过抗日力量,居然能层层传递,把三个英国人辗转送到了重庆的英国大使馆。三个英国人通过使馆登报披露了这件事,**立即引来国际上的强烈谴责,这才让日本人的虐俘行为稍微收敛了点。只限于英美战俘。这是获救的英军伊文思、法伦斯、詹姆斯顿在重庆跟中国军民的合影。东极岛渔民是怎么把这三个英国人藏好,并且成功送出去,这部分同样是非常重中之重的历史。否则,整个故事根本就等于没有结束。从海里救人,是人道主义的光辉在闪耀;怎么送走,那**东极岛渔民和地下抗日组织通力合作,舍生忘死相助,这段历史很有意义,也**非常值得升华。但不知道为什么,电影里竟然直接把这给舍去了。集体敬礼之后,电影突然就结束了,有点措手不及。即便是人道主义这条线,即便是你不想拍抗日游击队的作用,只想**普通渔民朴素的人道主义救援,也不能就仅仅拍到人被救上了岛,敬个礼就完事儿。电影里大女主的相关一些情节,逻辑上也是不怎么通顺的。老祖宗说女人不能出海开船。倪妮掀了桌子,非要出海。按规律,干什么都得有经验,别说开船,就是骑自行车,也要上手很多次,练好几天才能操作自如。**作为从来没有开过船的妇女,她为何第一次下海,就那么熟练,俨然成了一个主要的领导者?迎合国际主流喜好,凸显女性力量没毛病,但也得逻辑通顺,否则难免有些刻意了。最后一点很疑惑的是,1940年代的舟山渔民,**都个个蓬头垢面浑身衣不蔽体吗?那时的江浙沪已经算是中国的纺织业中心了,当地渔民们居然都是随便挂块破布,半裸着身体,跟原始人一样?难免感觉,这难道是在衬托“洋大人”的文明?反倒是这几位男性渔民的发型很时尚,放在当下也是相当流行的。我也在沿海地区生活,去学校周边的港口买海鲜接触的就是卸船的渔民。据观察,起码渤海地区的渔民,男性没有留长发的,多数都是干净利落的平头,女性户外劳作时要戴帽围头巾(类似下图这种),无论男女日常都很注意防晒防风。若你只想看一部“不费脑子”的抗日电影,这确实****。但若你非要跟历史较真儿的话。老实说,电影的艺术处理和实际情况的差距还是*,一些情节和人物逻辑,**有点别扭,难免会**们频繁游离于事实和艺术创作的边界……两百多中国渔民稀里糊涂地被日本人压迫残害,又稀里糊涂地救了三百多英国人,英国人敬礼……然后圆满结束了?以至于有网友开玩笑说,管导从这段历史中发现英国人时,**比被渔民救上来的那群英国人还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