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餐厅》这新一季,姜妍和虞书欣倒是给节目带了点新鲜劲儿。这季节目换个花样,玩起了“0物资创业”的噱头,想看看***再掀点波澜。可要说变了样,那倒不至于,还是老样子,就是故事内容稍微**了点。话说回来,这节目**一直就这样,明星们和节目组提前把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保证餐厅能照常开张,可这样一来,故事就总在老圈子里打转,观众也看惯了。这一季打着“0物资”旗号,本想搞点不一样的冲凸显来,**...嗯,还行,比上季好看了点,但老问题还在。这一季的“跑堂小弟”们,对看惯了综N代节目的观众来说,故事主线还是老一套,所以嘉宾的新组合就格外重要。《中餐厅》一直讲究群像感,嘉宾组合好坏,直接关系到节目效果。店长黄晓明、大厨林述巍这对老搭档,就不用多说了,用“老人”撑场子,是《中餐厅》的老策略。姜妍的加入也在意料之中,毕竟节目组挖到这么个***女嘉宾,哪能轻易放手。财务小妹沈月的加入,怎么说无功无过跟节目不太配,但人家国民度高,拍摄也行,人选还算过得去。最让冷眼操心的是“跑堂小弟”的**。以前这角色可有可无,既因为其他角色太抢戏,店长、厨师都能参与经营决策,矛盾冲突自然来;也因为“跑堂小弟”太模板化,有点像摆设。这角色*能挖的,能摸清厨房前厅、老板风格、顾客喜好,成长线也很有看头。可这一季,竟然来了三个一样的“跑堂小弟”:翟潇闻、丁禹兮、尹浩宇(派派)。三个差不多的角色,要是没亮点,节目效果**就毁了。但这季《中餐厅》*聪明的,不再强调人物成长,用人物自带特色带动节目。换句话说,这季的“跑堂小弟”开局就自带属性。翟潇闻这一季变化*大的。最大的亮点就是成长叙事。以前跑堂小弟都是新人,辅助厨师和店长,没啥话语权,功能性也不强。上季的翟潇闻就是这样,经营经验没、语言不行、综艺感也不强,没啥存在感。但这季的翟潇闻,定位很清楚,作为唯一留下的“老”跑堂小弟,自然接下“老带新”的任务,很快就让沈月和尹浩宇适应了节奏。更他还上演了“咸鱼翻身”戏码,第一季英语不行,这季出发前拼命补,还主动拉人练英语,把“缺陷”变成了看点,人物特质明显饱满多了。尹浩宇负责“美强惨”的职场新人代入。多国语言,很适合接待,中文也流利,态度好,做事认真,挑不出毛病。人选合适,但要是太完美就无趣了。《中餐厅》抓住了他兢兢业业的“打工人”人设,用一些小失误破除完美形象,反而**更有共鸣。**第四期点餐失误,第一次是因为忙着记菜名,忽视了桌号变化,第二次是沟通误解。尹浩宇很内疚,结束后还额外记菜名,不要再出错。这是最标准的职场新人成长记,比抖包袱更有趣。丁禹兮是瓜度最高的。他的讨喜原因和姜妍有点像,不把节目当走过场,真心投入。刚开始被分配到生意惨淡的当地餐厅揽客,老板态度不好,学不到东西,揽客*没人问津,他还是保持好情绪,中餐厅营业时**自告奋勇做“桥”,忙完还哼着歌洗碗。好比网友说的,“现实版海绵宝宝”,超会“活人感”。除此之外,他情绪感知能力也强。以前节目里不乏专业强的人,但经营事务琐碎,加上录综艺,能顾全自己就不错,更别说顾全他人了。但丁禹兮情绪满,能托住别人。**尹浩宇因失误内疚时,他会说“派派的中文太好,我们忘了他是外国人”;沈月独自接待外国人不知所措时,丁禹兮能带她完成;前厅忙时,他还自发带纪念品安抚客人。因此他的高情商名场面引起高瓜度,也为节目托了底。在地性和创业叙事的连接选角,拉高了节目下限。哪怕叙事无聊,这群人的“群像感”也不会让节目太难看。承担节目上限的创业叙事“创业”本就不算创新,节目定位是异国开餐厅,每季都是创业,只是今年借“创业季”名头把经营叙事做极致,回归最初定位。这一季尤其让冷眼**的亮点是强迫嘉宾走出去,和“在地性”强连接。以前主打异国文化,但场景主要在餐厅里,地域只是背景板。**“0物资创业”,不能带食材器具,不能带钱,全部当地采购,还要去当地餐厅打工了解风土人情。嘉宾们不得不走出去挖掘当地饮食文化,去了解顾客口味,去菜市场挑食材,去超市采购,甚至去当地中餐厅取经。这些“走出去”让经营铺垫扎实多了。观众也能通过每个人为餐厅开业做的努力,了解摩洛哥丹吉尔的饮食文化。**黄晓明、翟潇闻、尹浩宇实习的小吃摊,***当地居民对甜的嗜好;丁禹兮、林述巍打工的传统餐厅装潢,尽显非洲风情;嘉宾们走街串巷采购揽客,也带出当地海滨风光。从美食到城市,《中餐厅》终于又一次和地域深度勾连。但可惜的是,前三期的创业叙事亮点没延续到后期经营。进入**经营后,冷眼发现《中餐厅》又老路子了。餐厅实习成果没在后续**,反而有种“没苦硬吃”之感。嘉宾们刚下飞机,平均睡眠不足4小时,就开始去其他餐厅实习,要是学当地菜制作还说得过去,**被禁止进厨房,只能干体力活,经营中*没见菜品改良,有点浪费环节。用3天完成从无到有的创业,观众想看的是一步步解决困难的热血故事,倒不如说“刻意刁难”后“光速打脸”。一开始号称“0物资”,**当地中餐厅老板送盘子碗,飞行嘉宾岳云鹏带钱带菜,这些是否嘉宾自发行为先不说,既然节目想通过“从无到有”铺垫创业故事,那这些准备就必须有合理过渡,**节目组打通基本流程,嘉宾完成创新融合,倒不如说基本调料从另一城市运来,锦上添花的器具却是别人送来的。这种自相矛盾让创业规则设定弱化、叙事失真。最是,从中餐厅开张后,节目就突然从Hard**转Easy**。最多是嘉宾经验不足,上错菜,揽客顺畅,备菜采购不是问题,就连沈月和翟潇闻的饮料摊都有大批量顾客。熟悉的合家欢气氛扑面而来。冷眼并没有鸡蛋里挑骨头,非得让经营多生是非,只不过从创业艰难到经营流畅要一个过程,**不断“犯错-学习-改进”的闭环才是创业叙事最能打动观众的点。但可惜的是,目前看下来,《中餐厅》还是没有做到极致。整体来看,这一季《中餐厅》确实进步了,人物挖掘、**设计都下了心思,有了亮点。但冷眼还是希望这些创新能持续推进。当然节目才播至中段,出现或许后面会有解决的办法,冷眼也会持续**,希望《中餐厅》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