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网上对电影《东极岛》的议论*多,有点乱糟糟的,我就去电影院看了一下。跟风说说我的看法,别搞那些弯弯绕绕的。部分人老拿《东极岛》跟《里斯本丸沉没》比,说前者不如后者。在我看来,这两部都是好电影,但定位不一样。《里斯本丸沉没》是纪录片,讲的是英军战俘的故事。《东极岛》是剧情片,主角是中国渔民。剧情片和纪录片没法硬碰硬,**苹果和梨,各有各味儿。《里斯本丸沉没》的简介,说的是"东方的敦刻尔克",纪念中国渔民救人的壮举。但整部片子里,中国渔民就一笔带过,大部分时间讲的是英国人。这很正常,纪录片时间有限,总要分主次。《东极岛》就反着来,把救人的渔民推到前面。这样做不等于没国际视角,外国观众照样能看懂。电影讲的是历史事件,不是照搬历史。评价《东极岛》有没有按历史来,得看重点点。里斯本丸沉没,英军破仓自救,日军打枪,渔民出海救人,这几大点都在,细节上还照应了《里斯本丸沉没》里的一些情节,**英国人用手指打摩斯密码,绝境中唱歌,指挥官带着士兵很有规矩。难怪《里斯本丸沉没》导演看了《东极岛》后都说好。网上部分人说《东极岛》不如《里斯本丸沉没》,纯粹是两码事。剧情片不是纪录片,硬用纪录片的尺子量剧情片,那不就相当于用尺子量冰箱多大一样。再说,就算按纪录片的准绳,好莱坞大片里能全对历史负责的能有几部?部分人批评《东极岛》时,自己都没看过《里斯本丸沉没》。那部片子票房才4700多万,要是真有这么多人追捧,票房早超过4.7亿了。这些人挑《东极岛》的毛病,就是以前没注意《里斯本丸沉没》的那帮人。要说《里斯本丸沉没》好,确实好。最大的优点是讲得客观,没有极端民族主义。但缺点也很明显,太注重西方视角,对中国相关的部分交代不清。**救人的缪凯运部队,他们平时怎么搞敌后抗战?表面身份是什么?事后怎么跟日本人周旋?还有那几张军用验证书,说明国统区有多危险,第三战区、第五战区、第六战区各出了多少力。这些纪录片没细讲,剧情片要讲了,又有人会说乱改历史。没办法,历史细节那么多,不**都拍进去。说回《东极岛》的好处,我觉得它最大的贡献是破除了西方中心主义。很多外国人根本不知道二战时中国人怎么抗日的。原因有三:一是抗战胜利后中国忙着内战,没立刻宣传日本罪行;二是冷战时日本成了西方盟友,西方有意淡化日本历史;三是西方中心主义作祟,他们认为无关紧要的历史不值得讲。《里斯本丸沉没》讲了个好故事,但视角还是英军战俘的。中国救了英国人,反过来还用中国资源讲英国人的故事。这**中国人自己写,**还处处站在西方角度。但《东极岛》不一样,它把中国人自己救人的故事讲得响亮,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有影评人说得对:"当《奥本海默》瓜科技伦理、《血战钢锯岭》歌颂信仰时,《东极岛》用'救人即抗日'的东方哲学,给反战叙事添了新花样。"《东极岛》里渔民从忍气吞声到*身而出,觉醒精神,西方中心主义那帮人**不太习惯。两部电影的内核本来就不一样,没必要强求一样。《里斯本丸沉没》算是传统二战故事的锦上添花,《东极岛》才是二战东方战场的雪中送炭。中国救英国人的故事,比英国救中国人的故事更该被记住。但反过来,把中国人救人的故事讲得这么好,更难得。网上有人对《东极岛》指手画脚,根本不懂电影创作。历史题材电影,总得取舍,不**把所有细节都拍出来。《东极岛》抓住几个重点点,把渔民的精神面貌刻画得真实可信,已经很了不起了。电影好不好,观众说了算。但评价时得看准类型,不能混为一谈。《东极岛》值得一看,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