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这9分定格动画《玛丽和马克思》,终于在国内上映了,**票房惨不忍睹,才卖了个不到100万,这叫什么事儿啊。今年夏天,电影院里那些高分电影扎堆,像什么《寻梦环游记》啊、《头脑特工队》一个个都*受欢迎,这说明大家对好电影的需求是大了,市场也开始慢慢认可那些真正用心做的作品了。**,偏偏有那么一些口碑爆棚的电影,票房却**被按了暂停键,没起色。就拿《玛丽和马克思》来说这部黏土动画,鱼叔我**很喜欢,****在国内重映,**名字给改得有点怪怪的,还把2分钟的内容给剪掉了,排片**少得可怜,上映三周才卖了个区区100万,这实在太可惜了。《玛丽和马克思》,这电影在16年前上映那**遭遇了滑铁卢,票房惨淡得可怜,全球*就卖了170万美元,就是个小众到爆的影片。**,没想到的是,这么多年过去,这部电影居然靠着口碑逆袭了,成了中国观众最爱的动画电影之一。豆瓣上,43万人给它打出了9分的高分,稳稳地坐在Top250榜单上,***看完之后都恨不得给个满分,推荐给所有人去看。最近在小红书、微博这些平台上,也一直有人被这部电影翻红的迹象。一部动画电影,为啥口碑和票房会差这么多。就来好好聊聊这部《玛丽和马克思》。《玛丽和马克思》是一部黏土定格动画,制作**,****费时费力的?早些年,类型的电影*小众的。但最近这段时间,不知道怎么回事,AI特效火了,黏土动画的风格也跟着火了起来,在网上到处都能看到画风。一开始看《玛丽和马克思》,你**会觉得这电影*奇怪的。它的画风就*,黏土做的角色,一个个都长得奇奇怪怪的,色调也偏暗,看着有点诡异。角色也*怪的,女主角玛丽是个来自澳大利亚的8岁小女孩,额头上有一块像粑粑一样的胎记,她养了一只公鸡当宠物,最幸福的时刻,就是和公鸡一起坐在沙发上,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吃炼乳。她对未来的想象也*怪的,**,就因为喜欢“伯爵”**词,就幻想以后嫁给一个叫“伯爵”的男人,再生9个孩子,再养2只鸭子。男主角马克思,是个44岁的美国人,都到中年了,还不明白小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整天熬夜看动画片、吃巧克力,从小到大都不懂得看人脸色(这里说的是字面意思,他要对照表情图谱,才能知道别人是什么心情)。他还有很多奇怪的爱好,**收集脚趾甲。一个怪小孩,一个怪大叔,两个素昧平生、年龄差这么多的人,居然成了笔友,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马克思还将玛丽画的自画像,放在了镜子里。这段关系,也*怪的。一切始于玛丽的一封幼稚的信。8岁的玛丽很好奇,美国的小孩是怎么生出来的?***从可乐罐里冒出来的?她随便从图书馆的电话簿上找了个地址,就给**地址写信问。**,44岁的马克思收到信后,居然认真回复了她:“非常遗憾,美国的小孩不是藏在可乐罐里的。”“若信教,小孩就是祭祀或修女下的蛋。若不信教,就是肮脏的、孤独的妓女下的蛋。”之后,他们就开始了稳定的书信往来,聊的都是些奇奇怪怪的话题,**:“鹅也会起鸡皮疙瘩吗?”“若出租车倒着开,司机会倒找你钱吗?”他们在信中还瓜了很多“少儿不要”的话题,**,**是怎么制造小孩的。马克思还在信中说,他最喜欢的词语之一是“睾丸”,并且在信中强调自己没有用过避孕套。给一个8岁的小女孩写信说这些,***有点怪了?玛丽的妈妈偷看了马克思的信,**气得暴跳如雷,觉得马克思不配做女儿的笔友。这也能理解,现实生活中,又有哪个父母会放任女儿和一个“怪异”的成年男性长期通信,互相倾诉心事。更何况,后来马克思还被人指控谋杀,住进了精神病院。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觉得它治愈、动人。一方面,极端、怪异的角色设定,让故事远离了世俗的认知轨道。马克思是一个亚斯伯格患者,他有认知障碍,经常陷入焦虑,不能加社会生活。他做不出正常的情绪反应,也不明白什么叫“正常”。**《**杀手不太冷》里的里昂和玛蒂尔达,他们与其说是忘年交,不如说是两个孤独小孩的惺惺相惜。这些人困惑、敏感和不安,盖过了年龄、身份,也超越了一般认知中不对等的权力关系。才会有天马行空的想象,百无禁忌的交流。也不能用一般的眼光去评判这些人交流是否出格。但从其他方面来看,人们又能从这些“怪角色”身上,看到影子。当他们**各自的生活时,会不经意间暴露出现实中熟悉的残酷面。**,原生家庭。玛丽有酗酒、偷窃的母亲,隐身的父亲。马克思一生下来就被父亲抛弃,6岁时母亲自杀。霸凌、容貌焦虑。玛丽因为胎记被嘲笑、被欺负。马克思也深受过度肥胖的体型困扰。还有社恐、抑郁、焦虑……马克思常常因为过度焦虑、害怕人际交往,而躲在家里不敢出门。孤独时,只能养宠物、幻想虚拟朋友。几乎**当代人情绪图鉴。也因为这些相近的情绪,他们能互相理解,互相给予使。听闻玛丽因为胎记被欺负后,马克思提出一个实操性很强的“你提醒别人你的胎记是巧克力做的。*就是说,升入天堂时,你负责管理所有的巧克力。”马克思苦恼于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流眼泪。玛丽就将眼泪装在瓶子里送给马克思,还郑重地贴上标签:“给马克思的眼泪”。马克思收到眼泪后,将其滴在眼角。他想:“这是他收到的最好的礼物。”固然,他们不能帮对方彻底摆脱困境。但真诚地吐露心曲、给予情感慰藉,也有疗愈奇效。有次,马克思在信里说:“我发现人们很有趣,我不理解他们。管他我会理解你,信任你。”他们也和现实中很多朋友一样,有过意见不合、濒临崩溃的时刻。玛丽长大后学习了精神心理学,未经授权就将马克思作为研究对象发表论文,还出版成了书。她没有知道问题,还自豪地寄给马克思这本书,并慷慨地给了他一半的版酬。这让马克思有种被背叛和利用的感觉,他愤怒无比,拔掉打字机上的“M”寄给玛丽,暗示自己再也不会写信了。这也让玛丽难过不已,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自责和愧疚包围。但最终,他们还是和好如初了。马克思写信提醒玛丽:收到你的书时,我的****转筒式干燥机,纠缠在了一起。我之所以原谅你,是因为人无完人。你不完美,我也一样。我年轻时,我羡慕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医生说若我在一座荒岛上,我就会习惯无人陪伴,那时我就会接受自己。那时我们不会在意缺陷,那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得**接受。我们****我很高兴能和你做朋友。人的生活就**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铺得很好,有的,**我的,就有裂缝、香蕉皮还有烟屁。你的人生道和我的很像,但没有那么多裂缝。希望有一天,我们的人生道交汇了,**一起喝浓缩酸奶。不知有多少观众和我一样,被结尾一幕深深打动。多年后,玛丽终于攒够了钱,她带着孩子来到**熟悉的地址。推开房门,看到曾经信里描述过的熟悉的一切。缺了“M”的打字机、名为亨利的金鱼、空空的手办置物架(因为都送给了玛丽)、玛丽的眼泪瓶……只可惜,太不巧,马克思就在**上午去世。玛丽的第一反应是恐惧,但随即她**坐在马克思的身边,轻轻握住他的手,打量着周遭一切。当她顺着马克思的目光朝上望去时,她怔住了。多年来她寄来的每一封信和照片都被塑封好,整整齐齐地贴在天花板上。这也是马克思生前最后看到的画面。“你是我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朋友。”《奇葩说》里曾提到一段轶事。一位记者采访霍金:“你这辈子有没有被什么事情感动过?”霍金很认真地想了想,说:“遥远的相似性。**一朵星云跟另外一朵星云,一个黑洞跟另外一个黑洞,这儿的地脉跟那儿的地脉。”相似感动,不是紧邻的相似性,遥远的相似性。这段话,用来形容玛丽和马克思的关系,**再合适不过了。不难理解,15年后再看这部电影,我们依然能被深深打动。当代人在学业、工作的压力下,在算法、数据的围剿中,难拥有一段触手可及又毫无保留的情感关系。*****都想象过,或许在地球的另一端,住着世界上另一个自己,能读懂自己全部的心事。今天流行“i人”“淡人”的说法,甚至成了一种时髦的社交标签。而在这部电影中,虽将个人情绪渲染到极致,却并没有标签化处理这些角色,制造内向者的强认同。片中,反而更多在讲孤独者的自救和成长,人格的多维和开放。从玛丽用寄出第一封信开始,她就在积极与世界发生连接。而每一封信也都在动摇着马克思原有的生活秩序。他天性敏感、共情力极强,每次读完玛丽的信后,都会陷入极度的恐慌,甚至一度因此焦虑症发作,住进了医院。还好,马克思没有贴上内向者的固定标签,将玛丽拒之门外。他认真回应每一封信,甚至不惜调动自己痛苦的童年回忆。他体会到友谊的美好,也尝过被伤害的痛楚。在这样不断更新的体验中,他一点点破除了原有的自我。他曾经不能理解**世界,也不能原谅那些瑕疵。决定和玛丽停止通信后的一天,他又一次被一件小事困住。一个流浪汉随地丢了烟头。他气不可遏地揪起流浪汉的衣领,刚准备斥责他,却看到对方一脸抱歉地说出“对不起”。**那句话:“当你刚准备凶狠地对待**世界时,世界突然**温文尔雅了起来。”他猛然知道一切都是**改变的,事事不必苛求一次性完美。这驱使他写信给玛丽,表达原谅和爱意。马克思曾寄给玛丽一块小饼干。一场葬礼上,玛丽就紧紧攥着那块饼干,上面写着:“要爱自己。”这是**动荡、乱糟糟的世界里,他们唯一能把握住的。也是影片传达给观众的简单却的生活哲理——面对生命的重重挑战时,内心的力量永远不可小觑。孤独、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不是迎合社会认同的人设和标签,恒常的生活状态和生命底色,是要我们一直去面对的课题。人人都在生命里孤独地过冬。但生命另有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