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说这70年前长影拍的那部《平原游击队》,为啥就这么经典,看了一遍又一遍,还真没个够。片里**使双枪的游击队长李向阳,当年那**火得一塌糊涂,多少人把他当成了偶像。可不知道底细的人多,**李向阳在银幕上那么威风,他还有个真家伙,就是郭兴将军,人家**咱河南辉县人。最近河南台跟文物局一起搞了个《红色文物会说话》节目,讲讲河南的红色故事,第二期就拉您去太行山里转转,看看这位“太行山特级战斗英雄”怎么当上的。话说1938年4月21号,党中央发了个指示,说在平原上搞游击战也能成。八路军在河北山东平原上,就搞起了游击队,发动老百姓一起干,还建立了根据地。影坛上讲游击队的故事多着《平原游击队》就是其中一个。1943年秋天,为了不让日本鬼子进山捣乱,李向阳带着队伍在平原上跟鬼子干,还保护李庄的粮食。电影拍得是真刺激,一波三折,捉摸不透。郭振清演的李向阳,那**家喻户晓,连老太太小孩都知道。郭兴将军的故事,比电影上那套还过瘾。他当年用过的枪,在辉县市冯庄村耿风泉的展览馆里挂着。这枪可不是电影里李向阳那德国毛瑟驳壳枪,是个土造的“独撅子”,可到了郭兴手里,愣成了一把好使的战利品,见证了他当英雄的那些事儿。要说郭兴参军,那也是一段曲折。1940年,八路军路过他老家,郭兴早就看不过日本鬼子烧杀抢掠了,就瞒着爹妈,跟村里16个年轻后生一起跑进了队伍。可他年纪小,个头也矮,指导员留下了15个,就是不要他。可郭兴犟得很,跟着队伍后面走了三天三夜,脚上的鞋都磨破了。领导拗不过他,只好把他留下了。读过几年书,*机灵,军队领导一看就喜欢。那年,太行军区五分区的司令皮定均看中了他,调他去敌后当武工队队长,还下了个命令:一年内把队伍拉起来,打鬼子超过一百,缴枪一百支,机枪两*。就这样,郭兴开始了他的传奇武工队生涯。“双枪队长”这名号,是他自己挣来的。他靠着灵活的游击战术,一边打鬼子,一边壮大队伍。他自己弄了两把手枪,插在腰上,成了个“双枪队长”,队伍也从3个人,慢慢发展到了40多号人。在敌后活动,不说日本话不行。郭兴还特地到分区敌工部学了两个月的日本话,就那几句:“你好!”、“你的表几点了?”、“立正!”、“向右看齐!”、“报数!”。这些日本话还真派上了用场。1941年12月,郭兴扮成日军小队长,骑着一匹高头大马,带着两个队员,来到鬼子盘踞的一个县城。城门口有个鬼子带着两个伪军站岗,看见“小队长”骑着大马过来,赶紧敬礼。郭兴拔出双枪,“啪!啪!”两枪,那鬼子还没反应过来,旁边两个伪军就倒下了。接着,郭兴带着队员就往城后门跑,一路上见着鬼子就打,20多分钟,整个县城都乱套了。等鬼子反应过来,郭兴他们早就跑没影了。从这以后,鬼子一听武工队,就吓得直哆嗦,郭兴的名号也传开了。郭兴带着武工队在冀南豫北神出鬼没,打得鬼子心惊胆战。鬼子出钱抓他,可一直没抓到。在抗日那阵子,郭兴指挥了上百场战斗,像辉县孟庄伏击战、汲县塔岗奇袭、林县鹿岭突围等等。他总是冲在最前面,立下了不少功劳,还被授予“太行区特等战斗英雄”称号,还了个“抗日战争勋章”。他领导的武工队,也得了个“模范武工队”的称号,成了太行敌后抗战的一面旗帜。有人把郭兴说成是李向阳,他却说:“我不过是个原型,真正的李向阳是太行山无数抗日英雄的化身,我算不上什么。”这话里透着一股子实在劲儿,也是革命者骨子里的东西。打仗那会儿,一寸土地一滴血,那些日子,每个中国人心里都刻下了印子。郭兴,**太行山底下的“李向阳”,不光是个打鬼子的英雄,也是红色文化的代表,他的故事通过各种**传了下来,鼓励一代又一代人。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革命文物展,就是为了让后人记住那段日子。在郑州分院(郑州博物馆)一层2号厅,从7月19号到10月20号,你**看到一千多件革命文物,看着这些文物,好比回到了**年代,心里不由得激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