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朝出了两位和亲公主,刘细君和刘解忧,她们的人生轨迹起点差不多,**却差了一大截,想想也是*琢磨的。刘细君,比刘解忧大几岁,俩人都是汉武帝时期的宗室女,不过都不是什么金枝玉叶的公主,就是普通宗室女。话说汉武帝派张骞去西域跑了一圈,跟乌孙国套上了关系。乌孙国一看汉家天威,觉得联合起来对付匈奴*好,就琢磨着跟汉朝和和气气的。汉武帝就点了刘细君的名字,让她去乌孙和亲,封了个公主头衔。细君公主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和亲公主,*有历史的。细君公主年轻那会儿,家底还行,算是个正经王室女,爷爷是汉武帝的亲弟弟,汉景帝刘启的儿子。但细君她爹刘建,那**人渣中的战斗机,不多说了,大家自己了解。后来刘建犯了罪,自杀了,细君她娘也被砍了头,细君因为是小孩,才没被杀。乌孙国想找个汉朝公主和亲,汉武帝一开始舍不得亲闺女,就琢磨着刘细君。细君那会儿肯定*不乐意的,谁愿意远嫁但皇帝的话谁敢不听?细君是个会弹琵琶的女子,汉武帝给她陪嫁了把琵琶。细君的人生,用“幽怨”来形容*贴切的。一个年轻姑娘,远嫁他乡,本来就够悲惨的了,更惨的是,细君自己还很自苦,觉得日子没法过了。细君到了乌孙,跟当地人处关系,就是送陪嫁物,想让两国关系更融洽。但她自己对别的事儿就不怎么掺和了,没后来的解忧公主那么积极。某种上,这也是一种认命吧。乌孙是游牧民族,一直搞收继婚,就是男人死了,女人要嫁给他的兄弟、儿子甚至孙子(亲生的除外),这样是为了保住家产。细君就遇到了事,她第一任丈夫死了,要嫁给他的孙子,新的乌孙王。细君觉得很受辱,很不愿意,就给汉武帝写信,说不想嫁。但汉武帝没同意,让她听当地风俗,细君只好嫁了。但她郁郁寡欢,没过几年就死了,才二十出头,在乌孙只活了五六年。但你要是换个心态看,也。细君第一次和亲时,老乌孙王都六七十岁了,跟细君差不多是祖孙关系,情况,细君想不幽怨都难。但细君第二次和亲时,新乌孙王跟她年纪差不多。我觉得要是想开点,这未必不是细君的机会。但细君处理不好文化冲突**的情绪问题,最终还是没活好。细君死了,为了巩固和亲,刘解忧就接上了班。解忧公主的人生起点,*没比细君强多少。她和汉王室的关系比刘细君要远,祖上跟刘邦是兄弟,但祖上犯了罪,到了她这一代,日子过得*苦的。但也许是因为从小就没吃过啥好的,早就**了怎么跟困境打交道,解忧的性格确实更坚韧,也更乐观。解忧公主到了乌孙,把和亲当成了外交工作,没把这事当成婚嫁命运。她在心态上,很把自己当人看,是当成一个能干的人看。解忧公主非常积极地参与乌孙的各种事务,什么农桑啊、游牧啊、外交遇到自然灾害,她都亲自上。所以乌孙的老百姓都很喜欢她。解忧公主也遇到了收继婚,还是两次,先是要嫁给第一任丈夫的堂弟,后来又要嫁给第一任丈夫的儿子,继子。但解忧不觉得这是自己命苦,更不觉得自己受辱。相反,她很会用人,很会处理各种复杂关系。她给陪嫁侍女冯嫽挑了个乌孙国的高官做丈夫,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冯嫽的语言才能和外交才能。解忧和冯嫽是好后来冯嫽都被尊称为冯夫人,成了历史上第一个女性外交家。从冯嫽的人生就能看出解忧公主的厉害。解忧公主遇到的危机比细君更大。后来匈奴攻打乌孙,乌孙打正好汉王朝势力开始衰微,匈奴就逼着乌孙把解忧公主献给匈奴。乌孙国内有亲汉派和亲匈奴派,亲匈奴的人觉得汉王朝不如从前了,就想把解忧公主献出来。解忧公主先是给的汉朝君主汉昭帝写了信,希望**使。一开始没等到援军,解忧*没放弃,她亲自上战场。后来汉朝援军到了,和乌孙一起打败了匈奴,解忧公主因此在乌孙国的地位极高,说一句如日中天也不为过。解忧公主后来跟第三任丈夫(第一任丈夫的匈奴妻子所生的孩子)有点不合,有的说解忧后来谋杀第三任丈夫失败,有的则没提到这一事件,暂且不管它。但解忧公主后来确实让孩子成了乌孙王,平衡掉了第三任丈夫那边的匈奴势力。这就是解忧的本事。我读这段历史最震撼的是刘解忧的自救欲望和能力。我觉得用一个更准确的词来形容,那就是生命力。刘解忧永远不放弃好好活着的权利。任何时候,哪怕别人看处境再艰难,她都没有自怨自艾,争取把艰难处境里的一点点裂隙都当成机会,然后努力地从那道裂隙里钻出来,***新的生命。我必须说一句,我喜欢刘解忧多过刘细君。毕竟生命力东西,太具诱惑力了。很流行一个词,叫作“主体性”,我要承认古代女子整体上很难掌握命运,在土壤里想要长出主体性并不容易,所以刘细君是的寻常。但即使这样,生命的本能还是孕育出了刘解忧这样极其有“主体性”的女性——她走到哪里就要在哪里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从来不把自己当成是任人处置的客体。把被动变主动的心态和生命力,决定了刘解忧的一生不会太差。很多年以后,汉王朝在乌孙的影响力式微,刘解忧也已经七十岁了,就给汉宣帝写信,说想回归故土。她人生的最后几年是和孙子孙女,安安稳稳生活在长安,失去了权力,但她***快乐。在那么多和亲公主里,解忧是结局最好的一个。这里面有命运的成分,但更有在命运那里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成分。运气只**解释一部分的命运,但还有一部分的人生解释权——讲真,就在自己手里。愿你拥有人生解释权,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