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电影里头的抗日事儿,听。李丹在那儿跟人聊,说这些片子不光是讲故事,还藏着不少民族的事儿。在电影博物馆里头,她指着一张泛黄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画稿,那都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纸都黄了,字也模糊了,但画上那上海弄堂里的故事,好比刻在脑子里一样,谁看了都忘不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讲的是啥。就是上海滩一对普通夫妻的遭际。日本鬼子打来了,家就不成家了。电影里头没喊多少口号,就是过日子那点事儿:报纸上写的是“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后头的人还在大吃大喝,前头的人连口饭都吃不上。看着看着,心里就发堵。最难受的是啥?八年没见,好不容易见面了,里头暖和,外头下雨,俩人隔着一道门,可算是两码事了。这战争,把人折腾成啥样了?在上海那会儿,火。上海就四百来万人,看这电影的人有八十万!李镇,电影资料馆的研究员,他说这电影是“中国第一部大片”,这话不假。它把一个普通家庭从1937年到1947年的事儿,家跟国的事儿,揉一块儿了。电影里有个重中之重点,就是1937年8月13号,日本鬼子打上海,淞沪会战就打起来了。仗一开打,**家就散了。男的,张忠良,跑去当救亡演剧队了,跟家里人就那么着了,八年没见。这八年里头,家里人各奔各的路了:弟弟也去打游击了,爹让日本鬼子给杀了,娘带着孩子,在战场上混口饭吃,难。有个镜头特狠,日本鬼子进村了,烧杀抢掠,难民没处躲。当年这电影公司宣传都看之前带上十二条手绢。看的人呐,都哭得不行,手绢都湿透了。因为银幕上的事儿,就是他们自己经历的。这电影不光是电影,这就是一段历史。像《八千里路云和月》片子也多。讲的是个女学生的事儿,战火纷飞,她跟着救亡演剧队到处跑,看着就心酸。这电影跟写日记差不多,把***的抗战、胜利后的情况,都给拍出来了。还拍了老百姓怎么抗日,怎么不容易。周海建,中央民族大学的老师,他说这些电影,就是***老百姓生活的真实写照,咋想的,咋干的,都拍进去了。解放区、沦陷区、国统区,老百姓过的是啥日子,都不一样。上海是典型,变化快,**也深。《八千里路云和月》里就说了,***爱国,日本鬼子一来,就往大后方跑,有的当兵,有的干别的,都为抗日出力。还有《乌鸦与麻雀》,拍的是个家里头的东西,跟***的变化有关系,**了老百姓在乱世的挣扎。《万家灯火》里头,就是那些小人物,在黑暗里头,就那么点光,跟黑夜比,算啥。但这就是生活。《三毛流浪记》,孩子们手拉手,看着就心里暖和,说明再苦,人心也是暖的。这些电影,都拍的是老百姓在难中互相帮着,坚持着。周海建说,这些电影有价值,就是**了***老百姓的矛盾、斗争、咋醒过来的。抗战前后的日子,各地方都不一样,上海是其中之一,变化快,**也深。***就那么走了,往大后方跑,为抗日出力。周海建还说了,日本人打,一方面是为了自己国内的事儿,把矛盾转嫁过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是想占地盘,捞好处。后来打不动了,占领的地盘里头,物价涨得吓人,老百姓日子过得**苦啊。有个叫许宝蘅的人,写了点日记,说有个朋友死了,办丧事花了五万块,***钱可不值钱。你就知道,***沦陷区老百姓过的是啥日子了。周海建说,学这段历史,要记住三点:一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二是大家要团结;三是记住历史真相。他说,记住历史,珍惜民族才能强大。还有一部《小城之春》,拍的是抗战胜利后,一个南方小城。那会儿,城市都破败了。电影里,一个男的病着,女的总在城墙上晃悠,看着就心里不是滋味。那会儿,国家破败了,但山河还在。电影里头,春天来了又走了,都没留下,就剩点家国之思。还有新旧观念的冲突,啥的,都是***的写照。电影拍的不是打打杀杀,是打完了,人心里头是啥样。那些在战场上挣扎的人,都是历史的注脚。银幕上拍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民族的缩影。看着这些电影,好比看着历史一样。人离不开时代,在乱中折腾的那些事儿,都记在民族里头了。带着这份记忆,往前走。每走一步,都是踩在历史上的。向着亮堂的地方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