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夏天电影院热闹,片子一个比一个火,钱也一个比一个赚得多。说是近十年来最火爆的暑期档,一点不假。光看口碑,就有五部国产片,评分都超过了8分;票房**厉害,《南京照相馆》一个就收了25亿,当仁不让地成了领头羊。可这好日子,不少人看着就眼红。没点名道姓,但说那“基本盘这一块”,大家心里都明白,指的是哪几部电影。这都2025年了,不少人的喷子话术,怎么还跟十年前一样,一点都没更新。什么叫“极端情绪电影”?我特意查了查,*没找到个准定义。这词儿不是啥学术分类,就是个形容的标签,跟常说的“话题电影”差不多。**《消失的她》讲杀妻,《孤注一掷》讲电信诈骗,这些都是靠社会热点**人去看的。我猜,“极端情绪电影”说的就是使劲儿撩拨观众情绪的电影,看完《血战钢锯岭》,你也想当个英雄去救伤员;看完《奎迪》,你也想找人干一架;看完韩剧《枪口彼端》,你甚至想拿暴力解决问题。可中国电影,哪有?审查那**全世界最严的,连“过分表现抽烟喝酒”都得删。国产片煽动极端情绪?这都扯到哪儿去了?不少人把中国的高票房电影,说得好像都是“极端情绪产物”,不管国家是大银幕市场,观众口味多复杂。今年暑期档就是个好例子,***“单线程”的想法是错的。电影院里什么类型的电影都有,五花八门。《南京照相馆》从老百姓的角度讲抗战,市井里的温暖,是普通人该有的爱国心。《浪浪山小妖怪》讲的是小妖的童话故事,还藏着现代职场的影子,画面美得跟画儿一样。《长安的荔枝》讲的是唐朝的物流故事,笑点背后藏着官场的黑暗。除了这些票房高的,还有《东极岛》、《罗小黑战记2》,还有《侏罗纪世界:重生》、《碟中谍8》这些外国大片……类型主题都不一样,有动画有喜剧有悬疑,应有尽有。就说票房最高的《南京照相馆》,它煽动极端情绪吗?恰恰相反!电影里只是***日本鬼子犯下的滔天罪行的一小部分,导演拍得很克制,不是在煽情,是在提醒别忘本。看完电影,谁心里能不憋屈?这份“极端情绪”,源头是谁?是那些犯下罪行的日本鬼子。要是他们到还不肯认错,还在美化行为,那才是该被骂的。可不少人。就因为电影里讲了真相,就说是煽动情绪?那请问,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更要被口诛笔伐?不少人的逻辑**绕,把“家国情怀”、“血脉亲情”这些正常人的感情,跟“极端”划上了等号。翻翻国产片票房榜,《你好,李焕英》54亿,讲的是母女情深,春节看哪个中国人心里不是暖烘烘的?《流浪地球》第一部票房40亿,讲的是全人类团结,第二部**喊出了“五十岁以上出列”,那都是歌颂。这叫“极端情绪”?我看是你自己有点极端了!再说,《哪吒2》,票房154亿,确实破了纪录,但也合理。电影是文化产品,得传播文化,电影,自己得捧着不是?《哪吒2》票房高,跟爱国情绪有关,但爱国不等于极端,情感共鸣不等于煽动情绪。反而说明了中国观众是一起的。要是光靠煽动情绪就能赚钱,那中国电影市场也不会有那么多赔钱的片子了。真正能赚钱的电影,还是得靠讲好故事,尊重观众。《浪浪山小妖怪》拍了三年,镜头、场景图都用了那么多,传统水墨和现代光影结合,成功就是因为它做得好,故事接地气,还能引起共鸣。《南京照相馆》从老百姓的角度讲历史,用了那么多真史料,成功就是因为它打动了观众的心。日本右翼骂它,恰恰说明它成功了,破除了那些想搞历史虚无主义的人的如意算盘。不少人在抹黑中国电影市场,说它多元化、成熟,就是瞎说。极少数靠哗众取宠的电影,靠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博眼球,我怀疑他们根本不懂观众想要什么。“石砸狗叫”,应激了。今天就先明天聊别的,拜了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