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这老小子玩的那套帝王术够玄乎的,总琢磨不透他**在想啥。他就不乐意让别人揣摩他的心思,非得把自己搞得神神秘秘的,好让底下那帮臣子们不敢轻举妄动。八大山庄的事儿,太子跟个女人瞎搞,被康熙当场逮个正着,当场就把太子废了。一出,八爷党那帮人就开始折腾了。老十四想弄个假调兵的圣旨,忽悠老八跟他一块儿抢太子这位置,是坑老八不过老八*聪明,没上钩。从这里就能看出点门道,一是八爷党的两兄弟老十四和老八,压根儿就不对付,互相使绊子;二是他们时刻盯着太子的一举一动,不然咋知道康熙会半夜去抓现行?康熙当场把太子逮个正着,心里火大。儿子把老娘们睡了,这传出去还让不活了?这老小子气得差点背过气去。可毕竟是皇帝,硬撑着说"朕死不了"。后来知道是老十三陪着太子,没出啥大事,这才慢慢冷静下来。张廷玉提醒他**调兵圣旨是假的,康熙立马就明白了,都是儿子们自己作的死,就想把太子给废了,争这储君的位置。本来康熙就是想好好教训教训太子,可接连发生——老八差点出卖太子,老十四又想搞阴谋,这当爹的还能咋办。就跟普通老百姓一样,只能好好说说,小惩大诫。康熙临死前都让老四"万不得已,别伤兄弟",自己还能这样,更别提了。可这一番好说好歹,又引出了新问题。老大胤褆想当"庆父",想弄死太子,老三胤祉又告发他。太子当将近四十年太子,被废了,可也是储君,没被杀,还算是个主子。老大这不明着跟兄弟动刀子吗?这要是真杀了太子,兄弟情义、君臣大义都不顾了,太没了。康熙心里也头疼,当年儿子们还小,对这权力玩意儿没啥概念,还能管住。儿子们长大了,都盯着储君这位置,要是这么闹下去,最后兄弟反目成仇,那可就麻烦了。就算自己是皇帝,也难办。打不得骂不得,既掺和国事又掺和家事,咋办?康熙总得想办法慢慢解决,不能让夺嫡闹太大。他这套帝王术就派上用场了。教训了,警告了,可儿子们抢得没完没了。康熙心里门儿清,儿子们不会因为他是爹就听话,谁家孩子不是这样?之前封了四个王,就是怕太子真造反,多个人盯着总比强。可后来又出了老大和老三的事儿,康熙琢磨着,太子这也太可怜了,肯定是被人冤枉了。这老皇帝心里*矛盾的,跟张廷玉说话都透着累。事儿总得慢慢办,当天晚上,康熙就干了一件事儿——在八大山庄,给老十三和太子各送了个火盆,就没给老大送。这是啥意思。第一,放风。放风**康熙最擅长的招数。他一会儿夸老十三,一会儿信那些江湖骗子,就是想看看底下的人啥反应,好们知道心思。太子闹得满城风雨,继承人问题严重,康熙对皇子们的态度,就是朝臣们看风向的准绳。他故意不送火盆给老大,送老十三和太子,就是在提醒朝廷的人:老大这储君的位置是没戏了。要是真看中老大,肯定不会挨冻受饿。相反,老十三和太子还受着照顾,说明康熙对他们还是*疼的,不会怎么他们。一个火盆,就等于提醒别人,老大在夺嫡这局里出局了。果然,老大后来确实没戏了。第二,保护。老大在八大山庄那晚上,咋样都像个继承人一样,对兄弟们指手画脚。他这城府就算想明抢储君,最后也死得很难看。康熙心里清楚,老大这性格根本不适合当皇帝,在夺嫡里只有当炮灰的份儿。他作为爹,肯定不希望儿子为了丢了性命,成了别人攻击的目标。故意不给他送火盆,就是提醒别人,别管他,他没希望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康熙把老大永远关起来,也是保护他。因为这老大注定斗不过其他皇子,留着也是浪费。第三,警示。康熙不警示老大,那可就说不过去了。老大这行为太招人烦了。你要是想争,就大大方方争,非要趁着太子遭难的时候搞暗杀,他也不想想,太子是兄弟,是储君,杀了人还有啥脸面,还怎么当皇帝?就算真杀了太子,有谁跟着他干。老大这想法太简单了,以为杀了太子,储君位置就非他莫属了。康熙不给他送火盆,不知道他懂不懂这意思。要是个聪明人,就该闭嘴,自己忍着。可惜这时候的他还在那儿吵吵,真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