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窗外是蓝星》:实拍太空生活,见证宇航员坚守太空镜头,震撼人心周末和儿子去看了《窗外是蓝星》,这电影真的太值了!50块钱一张票,看完直呼赚大了。影片记录了神舟十三号三位宇航员在太空驻留183天的真实经历,所有画面都是宇航员亲自拍摄的,第一手资料看得人热血沸腾。特别是从空间站舷窗望出去的蓝星,裹着一层朦胧的光晕,在宇宙中静静旋转,那种美景简直让人窒息。儿子看完问我:“妈妈,我们什么时候也能去太空玩?”我笑着摸摸他的头,说:“等你长大了,说不定就能实现了呢!”电影里有个镜头特别震撼:火箭破空而出的那一刻,云层像是被点燃了一片,小小的神舟十三号穿破云层,地球的大和神舟的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类最精尖的科技在地球面前也是那么渺小,但也只有人类有这份力量冲向宇宙,这份浪漫实在让人感动。有条件的话,一定选imax影厅,视听感受超级震撼!宇航员的生活,接地气又神奇很多人以为宇航员的生活都是高大上的,其实不然。《窗外是蓝星》里展示了宇航员在太空的日常生活,既神奇又接地气。比如吃饭时,食物饭盒会吸附在桌子上,但食物仍然会飘起来,宇航员会控制食物飞行的方向,像“投篮”一样把食物投进嘴里。吃东西的时候要尽量闭紧嘴巴,防止碎屑喷出。吃完饭还要用吸尘器吸一遍舱内,不然碎屑可能危害到设备安全,甚至吸到肺里。不过,有些习惯和地球一样。比如储藏食物用冰箱,加热食物用微波炉,吃的是粥、炒饭、炒面、鱼香肉丝、宫保鸡丁。这些细节让人感觉,宇航员虽然身处太空,但生活依然很接地气。更有趣的是,由于天宫的运动,宇航员一天里要看16次日出,为了维持地球的生物钟,他们还会听地球的天气预报和新闻。原来小王子一天要看“44次日落”,只缘身处位置决定了看到的景色。宇航员的内心,脆弱与勇敢并存《窗外是蓝星》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展现了宇航员有血有肉的一面。这些非常优秀、千挑万选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内心其实也有脆弱的一面。王亚平出舱安装悬挂装置那段,从屏幕外就感受到当时的焦虑。她一再向翟志刚确认宇航服电源情况,出舱后看了好几眼链接绳有没有和空间站接好。王亚平说她当时“有种站在悬崖上的感觉,又觉得自己像外星人,孤独又陌生。”要不是有这些镜头,恐怕我们都很难想到他们当时的心理状态。叶光富也犯过小失误。他给翟志刚剃头时忘了打开理发器的吸力功能。要不是翟志刚及时提醒,可能空间站全是发茬了。发现问题后,叶光富像犯了错的小学生一样问翟志刚,“刚才这段还录吗?”想来当时后怕极了。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也为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王亚平说,空间站的后半程“像困在洞穴里”“限制人们奔向太空更深处的其实不是医学,而是心理学。”宇航员不是超人,他们也和我们一样会害怕、会感到孤独、甚至也会犯一些粗心的小错。但他们在退和进之间选择进,在坚持和放弃之间选择坚持。这样坚毅的品质,是日复一日地千锤百炼。中国航天的初心与未来王亚平的旁白让我真正见识到了咱们国家的眼光有多长远。她说,“这颗蓝色的小星球是家,是人类在宇宙中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待在摇篮,终有一天人类会离开地球,踏上星际远航的旅程,奔向更远的星辰大海。”“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原来不光是一句热血的口号,而是一群人脚踏实地,要把它变成现实。《窗外是蓝星》在最后一段展示了我们国家的航天发展史。1970年我们启动载人航天研究时,设备还非常简陋,航天员带的头盔看起来和摩托车头盔差不多,可现在已经可以把空间站当成会客厅了。从彼时到现在,遇到的阻力肯定是超乎想象的。除了攻克技术难题,在那个哪都需要钱的时代,投入大量的资源去做一件可能几代人都见不到收获的事,是需要巨大的决心和远见的。但中国的航天事业硬是发展到了今天的样子,我想,不只是因为前辈们有聪明的大脑,更是因为他们守住了初心,内心坚定地相信自己做的是件利在千秋的事情。看完电影,一回到家,儿子就立刻拽出家里那本早就吃灰的DK太空百科全书,一页一页地查找和电影中对应的太空场景,机械臂、出舱服……看到这一幕,我心里还真的挺触动的。其实一部好的电影或者纪录片,并不是情节的有趣、教育意义的深刻,而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悄然落进心里,让孩子对这个世界生出更多好奇和敬畏。我想,有这些收获就已经足够。参考文献1. 《窗外是蓝星》官方纪录片2.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官网3. 《太空生活实录》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