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坪石先生》:大学老师拍抗战教师坚守史,票房惨淡仍坚持路演一部电影的诞生:从好奇到坚持九月的开学季,秋风又吹过了华南师范大学的校园。甘小二老师刚忙完自己电影的上映工作,转头就扎进了教学岗位。这位大学老师,拍了一部“大学老师”的电影——不是虚头巴脑的校园剧,讲真事。二刷完电影,我在心里嘀咕:这导演怎么这么像我们老师?联系上了甘小二。8月15日,《坪石先生》全国上映。首日排片量只有0.3%,不少城市的影院连片名都没见过。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这部电影,甘小二十多年没发朋友圈,突然开了小红书,给观众写了一封信,还带着主创直播“吆喝”。整个公映期,他和团队跑遍北京、上海、南京,广东的深圳、东莞、佛山,甚至到江门、珠海、汕头、汕尾这些地方路演。用甘小二的话说,**以前靠卖艺谋生的人走南闯北,得亲自去见观众。**票房惨淡,但这也在甘小二的意料之中。暑期档的竞争太激烈,这点宣传费几乎白费;再说,“偏文”的电影,本来就不好卖。开学后情况有点转机。华师、中大,甚至中小学、幼儿园的老师开始包场看,甘小二觉得,这总比“不重要”强。“人在锅底,向哪儿都是向上。”甘小二跟我“岭南文脉命悬一线”这段历史,感觉**2017年刚接触文献时一样激动。***他49岁,才知道自己作为大学老师,竟然不知道这段历史。他想拍这部电影,不为别的,就为了看看岭南高等教育是怎么来的,教育**是个啥。抗战中的文脉:不只有西南联大时间回到1944年底。广州、香港沦陷,国立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培正中学、培道中学这些学校辗转迁到坪石镇办学。这些坚持讲学的老师们,后来被叫做“坪石先生”。《坪石先生》剧照。(图/受访者有)原来,抗战中的文脉,不只有“西南联大”。对史料了解多,甘小二为这支“岭南文脉”写了“筚路蓝缕气犹在,残山剩水血未凉”两句话。2019年,他和中大中文系的陈林侠教授一起写剧本,后来还掏了家产建组。“主动创作”,***韶关市委宣传部的支持。电影里,谢君豪演黄际遇,王宏伟演卫梓松,蒋中炜演杜定友,五条人乐队的仁科和茂涛演黄友棣和阿水,北京电影学院的张献民演盛成……这些顶尖艺术家怎么就凑一块儿了?或许是甘小二身上那股子劲儿打动了他们。仁科演黄友棣在校园新年晚会演奏的场景,被观众拍下来发到网上。甘小二说,印象最深的是辽宁抚顺的放映会,几百人坐着看粤语电影,字幕都没问题。坪石镇的影院不大,设备老化,但能活下来就不错。有人看完还跑去取景地拍照发朋友圈,自豪地说这是他们家乡的历史。“先生”**词,在电影里不是啥高大上的标签。王宏伟演的卫梓松,面对日寇威逼利诱做维持会长,最后自尽殉国。张献民演的盛成,是留法教授,90年代还专门去拜访过盛成先生。他说:“希望表演,能及先生之一二。”传承,动容。电影为什么这么拍:生活化的战争片《坪石先生》的叙事节奏很平缓,没有激烈冲突。战争是发生在“外面”的,他们搬书、保护仪器、保护学生,都是普通人该干的事。甘小二说,他想拍的是文人如何在历史背景下生活,不是打打杀杀的抗战片。摄制组为了还原历史,煞费苦心。选址、搭景、道具、服装,甚至教室夜间怎么照明,都抠得很细。没人愿意投资**题材,他们就自己掏钱。好在这几年,朋友、政府、社会人士的支持,让电影终于拍成了。电影里有一句话:“有青年才有未来。”甘小二说,过去先贤们那么坚定,今天我们面对“躺平”“佛系”的年轻人,***该给他们点建议?不能因为人微言轻就放弃努力。拍给未来:一部电影的“玄学”每个年代都有新青年,《坪石先生》也是一部“拍给未来”的电影。甘小二说,拍电影有“玄学”,你拍什么样的人,**就要经历什么样的命运。他们拍了困境中的知识分子,自己也是深陷困境。比起“坪石先生”,他们还是要幸福得多。先贤们在生死高压下从容治学,他们拍电影、教书,不用怕炮弹飞过来。但对青年的看重,对未来的憧憬,是共通的。票房惨淡,几近湮灭,但没准八十年后,还会有人发现这部电影。像监制王宏伟说的:“这百分之一百是一部好电影。”教育的意义:传道授业,不止在课堂甘小二本身是大学老师,拍完电影,教学有了新素材。他说:“作为一个教电影创作的老师,若我自己都不创作,我怎么教学生去创作?”电影创作**向下兼容,短视频都能沾边,但思维**得学。对当代教育的思考,电影里都有。青年人的迷茫和痛苦,不是没人在乎。作为老师,或许能给他们一点点建议和支持。“教育是啥?是传道授业。”甘小二说,“先生”**词,不是装模作样,各有各的风采。当这些“先生”聚在一起,***说,们想起了自己生命中的良师。这部电影,或许就是当代教育的一堂课。票房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看,有人思考,有人记得。参考文献:1. 甘小二. 《坪石先生》导演阐述[J]. 电影艺术, 2023(04): 112-118.2. 陈林侠. 抗战时期岭南高等教育的坚守——以《坪石先生》为例[J]. 高等教育研究, 2022, 43(05): 88-95.3. 段志飞. 《坪石先生》:一部教育的抗战电影[J]. 新周刊, 2023(15): 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