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阵地》开播:文化大咖如何在桂林进行文化抗战?一首歌,唱出民族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句台词,你听着是不是有点耳熟?没错,这就是咱们《义勇军进行曲》的开头。1935年,上海百代唱片公司,田汉听着袁牧之、顾梦鹤的演唱,那场面,看得人心潮澎湃。电视剧《阵地》就把咱们带回那个时候,一首歌,唱出了民族的魂,唱出了咱们不屈不挠的精神。你说,这样的文化抗战,是不是让人热血沸腾?桂林,文化的避难所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国家山河破碎。这时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李克农、夏衍这些文化大咖南下桂林,建立了八路军办事处,复刊了《救亡日报》,团结了郭沫若、田汉、焦菊隐、巴金、徐悲鸿这些文化界的大佬,用新闻、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这些方式,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抗战文化运动。桂林,成了文化的避难所,也成了文化抗战的阵地。笔墨为刀枪,文心铸长城《阵地》这部剧,讲的就是1938年到1944年桂林文化抗战的故事。剧中,冯绍峰饰演的夏衍、李晨饰演的李克农,还有徐璐、王丽坤、王劲松、张博这些演员,他们把那些文化大咖、革命先辈的风采演绎得活灵活现。他们用笔墨为刀枪,用文心铸长城,用文化的方式,抵抗侵略,守护家园。文化抗战,力量无穷《阵地》这部剧,不仅仅是一部剧,更是一部文化盛宴。它让我们看到了文化抗战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担当与家国情怀。夏衍的话剧《一年间》、欧阳予倩改革的桂剧《梁红玉》、陶行知的“岩洞教育”、张曙的抗战歌曲,这些都是文化抗战的代表作。它们用文化的力量,唤醒了民众,凝聚了人心,成为了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石。文化抗战,永不过时《阵地》这部剧,让我们看到了文化抗战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担当与家国情怀。在今天,我们虽然不再面临战争的威胁,但是文化抗战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的软实力。只有加强文化建设,才能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你看了《阵地》这部剧,有什么感受?你觉得文化抗战在今天还有意义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和大家一起讨论!---参考资料:1. 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对《阵地》的评价。2. 《阵地》电视剧官方简介。3.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关于《阵地》电视剧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