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阵地》央一首播:实力派演绎文化抗战,团结反击!文化抗战,啥是那么回事?最近央视一套播出的电视剧《阵地》,两集就火得一塌糊涂。冯绍峰、李晨这些大腕儿都在里面演,看得人热血沸腾。不过啊,说实话,要问文化抗战是啥玩意儿,可能很多人还懵懵懂懂。咱们中学历史书上提过,但那点介绍,就跟嚼口香糖似的,没啥嚼头。在咱们的影视剧里,文化抗战这主题,本来很少单独拎出来拍一部剧的。非中文系、历史系出身的观众,对"文化抗战"这词儿,可能比知道"薛定谔的猫"还陌生。可《阵地》这部戏,硬是把这个冷门题材给盘活了。编剧钱林森、导演高希希,这一下子就拍出了影视题材和内容上的新花样,历史和文化真实的再现价值,杠杠的!咱们平时以为,文化抗战不就是把抗日口号喊得响点儿呗?其实,《阵地》里展示出来的"文化抗战",远比这复杂。毛泽东同志在剧里说了,武装抗战和文化抗战,是两支大军,缺一不可。那文化抗战到底有啥意义呢?跟着《阵地》这两集剧情,咱们一块儿掰扯掰扯。团结一切力量,全民族抗战《阵地》里演得明明白白,从九一八事变那天起,日寇就惦记着灭咱们中国,民族危在旦夕。这时候,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开了瓦窑堡会议,毛泽东同志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给全民族抗战指明了方向。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寇全面侵华,中国共产党就拉拢一切能拉拢的力量,搞全民族抗战。咋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咋凝聚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思想?《阵地》里演得特别清楚。周恩来同志在上海秘密会见夏衍,宣布要创办《救亡日报》,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任命刚从日本回来的郭沫若当社长,夏衍当总编辑,让他们扛起文化抗战的大旗。这份报纸上,有宋庆龄、何香凝这些大人物的,也有任素宁这样的进步青年学生写的。这些在老百姓中间传得沸沸扬扬,把所有人都团结起来了。任素宁的,让大学生们意识到,不把日寇赶出中国,哪有啥岁月静好?学生们捐款捐物支援抗战,还有爱国青年直接上前线,参加南京保卫战,舍生取义,慷慨赴死。文化抗战,就是给武装抗战输送源源不断的力量啊!回击日寇宣传,对抗投降主义《阵地》第二集里,日寇一边发动侵略南京的战争,一边大肆宣传,说自己来中国是"拯救苦难的中国,给落后的中国带去和平和繁荣"。任素宁的父亲听完,气得把收音机摔了,大吼"无耻"!文化抗战为啥重要?就体现在这儿。日寇武装侵略的同时,还拼命搞舆论宣传,把自己打扮成救世主。咱们文化抗战的任务,就是揭穿日寇的暴行,回击他们这种"无耻言论"。任素宁父母惨死,任素宁逃难途中的所见所闻,就是对日寇侵华罪行的最好证明。《阵地》里有一段特别让人落泪。逃难路上,任素宁坚持记录苦难。同学问她:"都这样了,你还在写什么?"她回答:"越是如此,越要记录。"这就是文化抗战的意义啊!邓颖超大姐也愤怒地指出,《南华日报》竟然刊登周福海那种为汪精卫卖和平投降论的破!夏衍先生、郭沫若同志的《救亡日报》,还有所有团结起来的文化巨匠们,就是要对抗这种"和平投降论"的鬼话。摆事实、讲道理、有的放矢,回击日寇侵华宣传,对抗投降主义言辞,这才是胜利之道!中华文化不亡,中国不亡《阵地》里有一段讨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文化建设的情节。日寇大举侵华,这种文化建设进程可能就被中断了。郭沫若等人也在对话中提到,日寇灭华的布局里,就包括灭亡中华文化。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证明,文化不亡、中国不亡。日寇全面侵华,不光是侵略土地,更是想用日本文化换血中华文明、灭掉咱们的文化,最终实现真正侵略霸占的目的。文化抗战的最终意义,就在这儿:以中华文化不亡之决绝,跟日寇打持久战。看着日寇侵略了大半个中国,武汉不保。夏衍、郭沫若来见周恩来,周恩来同志拿出毛泽东同志的《论持久战》,嘱咐《救亡日报》刊登。在枪炮的战场上,咱们跟日寇的战争是持久的;在文化阵地上,咱们跟日寇的战争更是持久的。中华文化为啥不会亡?中华文化又如何实现不会亡?这,就是文化抗战阵地上的先烈们曾经努力回答的问题。编剧钱林森、导演高希希通过《阵地》这部文化抗战剧,最终回答的也是中华文化"为何与如何"不会亡的问题。所以啊,我认为这部电视剧有高品质年度大剧的气象!《阵地》这部戏,用电视剧的画面影像故事,给咱们正面阐释了文化抗战的三重意义。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实现全民族抗战;正面回击日寇侵华宣传,对抗投降主义言辞;以中华文化不亡之决绝,与日寇打持久战。这些意义,在剧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完这部剧,你有没有觉得文化抗战原来这么重要?咱们现在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先辈们为了保护中华文化付出的巨大牺牲。文化抗战,其实一直在继续,只是形式变了而已。咱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参考资料:1. 《论持久战》,毛泽东著2. 《救亡日报》历史资料3. 《中国近代文化史》,张宪文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