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看剧,发现这剧见面会像那什么婚闹了。前两天小红书上就有人发帖吐槽,说参加完线下追剧团,感觉脚都麻了,评论区里一堆人喊“我也是”,讲起自己被“嗑”得七荤八素的经历。本来演员们出来见见粉丝,聊聊剧情,讲讲角色,**一下拍电影时候的趣事,大家伙儿图个乐呵,拉近点距离,多好。可呢?台上演员对着剧本台词,眼睛都不眨一下,全神贯注地在那儿互动,眼神儿来来回回,肢体碰碰触触,活像在给那帮CP粉演默剧差不多。不是在宣传一部剧,倒**在搞什么同人展,就差没穿那身Lolita了。线下追剧团一开始是*管用的。线上宣传看得人多腻歪了,注意力也不够。线下搞个活动,演员跟你面对面,现场互动,气氛一热,观众情绪一上来,咔咔咔,短视频、微博上全是现成的素材,哗哗地往上涨热度。效果还真不错,这么一两年,追剧团就成了标配了,比拍多少集戏还上心。各家影视公司都抢着搞,演员团队配合度也高,营销套路一套一套的,搞得整个圈子里,线下宣传“卷”。线下跟线上不一样,线上是按部就班,官方号一发,物料一推,节奏稳得很。线下这活儿全靠演员临场发挥,哪个眼神不哪句话说不顺,哪个动作没到位,都被人咔咔咔剪成黑料,网上传得比谁都快,立马就能掀起一阵波澜。《莲花楼》那次,成毅、曾舜晞、肖顺尧仨人一块儿出来,立个flag,说热度过了万就跳“昆卡”。后来还真跳了,官方把那视频剪出来,再加点粉丝自己搞的剪辑,KOL们跟着****,一下子热度又上去了,还出了个“成毅是昆卡届卧龙凤雏”的热梗,直接冲上热搜前三。本来就是个给粉丝攒人气的活动,愣是成了推剧火的最要紧的部分。《长月烬明》**更绝,现场安排得明明白白,什么名场面还原,什么高甜互动,什么情侣舞,全是给短视频准备的。后面还有专业团队剪视频,全网一起推,抖音上光相关视频就超过一百条,点赞过五十万的都有十几个,二十四小时里,剧集话题播放量净增五个亿。这速度,这量,可不是线上能比的。但问题是,这**也忒悬了。演员们台上得绷紧了,得配合着“营业”,得**觉得“甜”。万一哪个眼神没给到位,哪句话说得不哪个动作不自然,立马就能被人拎出来批一顿,说“男主不主动”、“女主尴尬癌”。追剧团越搞越“甜”,演员们反而被CP捆死了。线下宣传都快成了一种“必修课”,成了营销的新高地。以前追剧团是希望演员跟观众能真真切切地聊聊天,听听大家伙儿对剧情、角色、表演啥啥的看法,好反哺一下作品。呢?跟剧情有关的东西都快被挤到一边去了,全是主演在那儿没完没了地“撒糖”。角色还没在戏里处对象戏外的真人CP已经在台下互动拉满了,好像剧本就是个引子,真正要紧的是演员们怎么营业。《深情眼》那次追剧团,主演张予曦穿婚纱,毕雯珺发“喜帖”,直接把现场变成了婚礼现场,俩人还把戏里的吻戏、肢体动作原封不动地复刻了一遍。粉丝咔咔咔剪视频,一下子就冲上抖音热榜,微博上话题也霸屏了,没几个小时,剧集热度就又起来了。剧方高兴,平台高兴,演员们也“高兴”,反正成了流量密码。可不光是粉丝买账,也有不少观众开始觉得不自在,有人在小红书上喊:“我想看的是剧,怎么搞成婚闹了?”《韶华若锦》男主宋威龙在现场被反复“cue”还原台词,当众挑逗女主,俩人尴尬得满脸通红;《白月梵星》白鹿和敖瑞鹏也被要求还原“闻气息”那段,全程贴脸互动,台下媒体还*兴奋,对着敖瑞鹏喊“离老婆近点儿”。本来是观众想跟演员聊聊剧情、说说角色魅力的场合,全变成了“营业场”、“撒糖场”,真正想了解演员拍电影**、创作思路的观众,反倒是少数派了。演员团队也变了,从开始的“被动配合”,变成了“主动出击”,“吻戏借位演示”都快成保留节目了。可这么一来,宣传就跑偏了,跟剧集本身没啥关系了。市场反馈也*,不少剧就靠线下活动火,但一开播,观众就喊“糖感虚假”、“剧里没火花”。一旦剧集本身跟不上宣传那“甜度”,观众的落差感上来,立马就能砸口碑。更头疼的是,这种“追剧=追糖”的想法正在改变观众的看剧习惯。以前大家看的是角色怎么成长,剧情怎么发展,怎么讲故事,呢?光盯着男女主有没有亲热镜头,有没有现场还原,有没有营业延伸。剧集被简化成了“CP框架”,角色性格成了糖点的工具,演员们也被推着往前走,非得扮“真情侣”。不光是观众用恋爱滤镜看演员,演员们也必须顶着“半真半假”的面具去营业,分不清作品和私生活了。以前营业还有点规矩,角色跟真人分得清,角色号跟演员私人号也分得清。但CP粉成了热度的决定性,抖音、微博、小红书上话题榜都被CP霸占了,那套老规矩早就被破除了。演员不营业,被说冷漠;营业不够甜,被说敷衍;营业太甜,又被说假戏真做,拿观众当爱情试验品……反正宣发早就不顾剧集**了,钻进了一个由流量、话题、剪辑和情绪驱动的营销圈子里。追剧团现场,“贴贴”都快成标准动作了,还想出圈,还得配上“深情对唱”、“公主抱”、“亲额头”、“摸脸杀”啥的。有时候活动赶在开播那天,剧还没开播追剧团已经把CP的“结局”给透光了。这种割裂感,也在不断稀释剧集本身该有的情感。《樱桃琥珀》就是个典型。播前追剧团活动搞得“拉满”,赵今麦跟张凌赫深情对唱,互送信物,贴脸说话,现场CP感爆棚,预热效果贼好。可剧一开播,观众就反馈两人“火花全无”、“台词别扭”、“感情线尬”,跟追剧团那高糖气氛一比,两个世界。不光是口碑下滑,还伤了观众的心,成了反噬剧集的导火索。再说,演员营业都快工业化了,观众对“甜度”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从“眼神杀”到“复刻吻戏”,再到“婚礼现场”、“情书朗读”,再甜也总有够观众迟早审美疲劳。最后宣发就掉进“无糖即死”的坑里了。**短期热度观众是愿意买单的,但能让剧走长远的,从来不是“嗑CP”的热潮,故事本身***打动人。观众**为一次吻戏剪一百条视频,但能反复推荐给别人的剧,还是那些逻辑硬、情感真、角色立得稳的作品。要是宣发只停留在表面,那剧*就享受一阵热度,没法形成长尾效应,更别提打造IP品牌了。线下追剧团这形式本身CP营业也不是洪水猛兽,都是剧圈里正常的玩法。但问题在于,这玩法成了主流,甚至盖过了剧集本身,就得小心了,宣发***“跑偏”了。真正管用的宣发,不该光堆砌“糖点”,得引导观众去**角色成长、剧情逻辑、故事结构,让剧外的情绪体验,能延伸到剧内情感上去。线下追剧团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让剧集和观众之间有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