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elShort遭抄袭指控,短剧出海版权危机重重

2025-08-08 12:07:00 影视热点 牛哥哥
ReelShort遭抄袭指控,短剧出海版权危机重重短剧行业出海,最近**沸沸扬扬。ReelShort,号称短剧出海第一平台,居然被好几家公司给告了,说它抄袭,是明晃晃的“一比一”抄袭。就是短剧行业在版权这块儿,终于撕破脸了。事情是这么回事,7月25号,点众科技和听花岛两家公司联合发了个声明,说ReelShort平台上的好多短剧,跟他们作品几乎一模一样,情节、台词,连翻译都差不多。听花岛在声明里说得激烈,说他们已经跟ReelShort谈过,但对方各种推诿,根本不把版权当回事。他们**行业要尊重版权,尤其是ReelShort这种头部平台,更不要带头抄袭。否则,短剧出海的第一步,就不是文化输出,直接进法院,这不是大家想看到的。他们甚至担心,要是ReelShort一直这么干,外国人以后一提到中国短剧,就想到抄袭,那可就真是“丑闻出海”了。点众科技也发了声明,说ReelShort未经许可,就发布了他们享有版权的短剧,还列了个清单。麦芽传媒也是通过媒体发声,说还在跟ReelShort和中文在线(ReelShort的母公司)谈。这三家公司共同的**就是,希望ReelShort能重视版权,别再抄了。截至ReelShort都没啥回应,更别说下架那些被指抄袭的剧集了。ReelShort的创始人贾毅在微博上倒是说了句话,大意是说,ReelShort长大了,要**应对各种竞争,包括恶意挖人、暗地里的斗争等等,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和放下。ReelShort这公司,一直*神秘的。就在“抄袭”风波之前,它就被质疑是“买榜做局”。2013年,《财联社》记者发现,ReelShort平台上的短剧,隔三差五就能登上美国App Store的免费总榜第二,或者免费娱乐榜的榜首。根据第三方数据,它在美国iOS畅销总榜上的排名也是一路飙升。业内人士、**人士和投资机构给媒体的反馈是,ReelShort的商业**很难盈利,**量也少得可怜。记者发现,ReelShort的总榜看起来像火爆,但在海外社交平台(**YouTube)上,话题和预告片的播放量却少得可怜。质疑声四起,说ReelShort**是在“买榜做局”。《财联社》记者还发现,ReelShort在X平台上的账号只有80个**者,发的13个帖子下面几乎没啥评论、转发、点赞。在X平台上搜索ReelShort,过去24小时只有十几篇推文,大部分都是用中文瓜“中文在线”和“短剧出海”,*没啥互动。ReelShort在YouTube上的账号订阅者有25.6万,发布了201个视频,播放量从2005次到444万次不等,但播放量高的视频,都是ReelShort上的短剧合集。在YouTube上搜索ReelShort,除了官方视频,几乎没啥其他用户发帖。相比之下,ReelShort在TikTok和Instagram上的粉丝数就多了,但这两个平台上,ReelShort也是发布短剧合集或预告片,无论是搜索ReelShort,还是几部主推剧的名称、话题,出来的都是零星**。**记者还发现,在短剧出海的主要平台TikTok上,ReelShort上几部主推剧的瓜度,跟在ReelShort上的播放量差得远根本达不到“火出圈”和“热议”的。当年中文在线说,他们对短剧市场还是*乐观的,自己最大的厉害的地方就是“有海量的IP”,说他们有550万种IP,**源源有短剧剧本。2023年行业里对ReelShort的质疑,并没有引起多少波澜,毕竟国内短剧观众对ReelShort并不熟悉,在信息差的情况下,ReelShort在北美平台上的实际产品**和话题热度就成了谜。倒是2024年,有行业人士发文说,ReelShort作为一款真人短剧APP,2022年8月面向海外(主要是北美)推出时,推广策略就是“简单粗暴”地翻译国内短剧,直接在海外平台上线,但效果并不好。“华尔街见闻”在2024年1月4日的报道中说,ReelShort的下载量基本在1000名开外。直到2023年6月,ReelShort才改变策略,全面本土化拍摄,演员、场景都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剧本则改编自海外热门网文IP。报道说,当年7月到10月,ReelShort每月新增下载量大约200万左右,9月份在IOS和Google Play渠道的月收入达到了482.7万美元。从时间线来看,确实**看出转变推广策略后,ReelShort***的成绩。今年7月25号,国内三家头部短剧公司联合声明,说ReelShort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也不是ReelShort第一次面临这种指责。7月2号,听花岛就发声明,说南京某公司出的短剧《歪出一片烟火人间》抄袭了这些人《家里家外》,情节、顺序、分镜设计、镜头语言、画面衔接,甚至台词都高度相似。实际上,“抄袭”,不光是短剧模仿短剧,网文也一直是短剧行业一些从业者“重灾区”。7月22号,《法治日报》报道说,“短剧对网络文学文本的抄袭、洗稿等侵权行为受到**,慢慢的成为网络文学新型维权阵地”。去年7月,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了“微短剧版权保护倡议书”,针对微短剧行业模仿抄袭、切条搬运、盗版翻拍等版权问题提出倡议,号召从业者尊重知识产权、推进行业自律、加大打击力度、**版权合作。目前就版权保护问题,还只停留在“倡议”阶段,并没有实际的行业监管和惩处措施。而ReelShort的运营公司枫叶互动的母公司中文在线,还是中国版权协会微短剧委员会的首批发起单位之一。按行业**的,短剧这新兴产业,得建立适应行业发展的标准体系,去年7月,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芒果TV、抖音、快手、B站等大平台都积极响应,针对微短剧行业出现的抄袭、搬运、翻拍等版权问题,提出了整治措施和投诉通道。时隔一年,从听花岛的声明**看出,“抄袭”乱象依然担忧。一方面,和传统影视剧一样,短剧行业头部公司也在积极**“精品”路线,想通过短剧抢占市场。从其他方面来看,受限于原创版权和预算,行业内“拿来主义”盛行。一些公司和平台想通过“走量”压缩单部短剧成本,就只能“抄袭”,用时间(研发制作)换空间(产品上线)。就算像上述三家短剧公司指责的那样,“维权”之路也并不平坦。制作公司和平台通过“片段抄袭”等形式对原创“洗稿”的现象,主要通过举报途径发现。片方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拍摄现场收手机、拍完收回纸质剧本、签保密协议等等,但当一部现象级短剧爆火后,很多相差不多山寨品还是会出现。等到被发现并交涉时,往往这部短剧早就播完了,更别提走到法律诉讼阶段了。据相关版权研究的法律人士意见,2025年短剧抄袭纠纷比去年“翻了近两倍”,有些短剧公司平均每周要发两三次警告。像ReelShort这种系统性抄袭不多见,但维权甚至海外起诉,**一个漫长的过程。海外(这里主要指北美)起诉费用昂贵,法院判定影视侵权的标准也不同,至于通用情节更不受保护。最国内短剧一般不会在美国进行版权登记,起诉方要验证自身收益受损或侵权方违法所得才可进行索赔。各国对知识产权的标准也不一样,ReelShort主要用户和经营范围在北美地区,其投放的海外短剧也如上文所述,从演员到场景都实现了本土化,原创短剧平台方想要赴美起诉,就要跨境取证,**程序冗长复杂,整个诉讼周期**长达数年。原告方也会因此持续投入很多精力维持诉讼。目前唯一**确定的是,通过如听花岛声明中的“一比一”对照,国内短剧观众和行业内外人士已经知道了中国在线、枫叶互动和ReelShort的种种不当行为。就是行业之痛,害群之马难以根除。听花岛声明里说,这是一次“丑闻出海”。涉事公司及平台在海外运营难说有没有提前预见到**存在的法律问题。这跟在国内行业版权纠纷不一样,在国内,警告、交涉后慑于国内法律法规还能相对见效,即便面临行业口碑,多少也会有所收敛。或许这也是涉事方在社交平台上说“**理解、**放下”的潜台词吧。“抄袭”,无论放在哪里,都是一种严重伤害创作者和原创平台的侵权行为。国内微短剧产业了惊人的市场效益,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62亿人,用率达59.7%。无论是从业者规模还是短剧**推出,都已形成庞大的群体。**就目前而言,行业从业者面临的版权剽窃及维权成本高、追责乏力等问题依然难以解决——若是对一些从业者来说,“质量”从来不是其追求的厂牌保证。解决不了这种是泛滥的行业现象,势必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趋势。“伤害”了原创到什么,自不必言,短剧受众面对千篇一律的劣质短剧,又会作何感想?他们还会不会持续****诞生时间并不长的文化产品?仅以行业倡议,目前看来难以形成有效规范。严厉打击“抄袭”,在取得实证的情况下再由行业协会及监管部门规范、惩处,或许才有**遏制部分从业者的恶劣行为。否则,未来“伤害”的只会是整个行业。
声明:某某网站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广告
广告
链接占位符:{promotion.url.123},链接占位符:{promotion.pic.123},文字:{promotion.title.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