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这东西瞅着有两样。一种电影,讲的是个故事,那故事得严丝合缝,逻辑性得杠杠的,还得跌宕起伏,得能跟着哭啊、跟着笑啊。这种电影,市面上多,大家也爱看,合国人的口味。可还有一种电影,它不怎么讲究故事怎么开头结尾,也不太管逻辑顺不顺,有点魔幻味儿。这种电影它没啥故事,但就是能把一种劲儿,一股子劲儿,给你灌到心里头去,能感染你,能打动你。这种电影,要是从挣钱的角度说,它就不好卖。因**看完,老觉得“这啥玩意儿。”,“它**想表达啥。” 看不懂,不知道它**在说啥。可就算这样你心里头,有那么一块地方,软软的,嫩嫩的,它还是被触动了。完了,还是觉得有意思,过不去,忘不掉。就拿《你行!你上!》这部电影来说里面突然就插进来一段,*不着调的,*像梦的。郎朗要跟美国打交道了,搬家。那钢琴就搁在一个大木板上,从楼上天井里头,慢悠悠地给放下来。郎朗就坐在那块木板上面,在半空中,给楼下的邻居们搞个告别音乐会。他弹的曲子,一个叫《浏阳河》,一个叫《黄河》。那楼特意给弄得跟社会主义那会儿的工人宿舍一样,没有花里胡哨的阳台,*没有啥小资情调的花花草草,就是整整齐齐的方方正正的窗户。所有人都挤在窗户前头,笑呵呵的,看着郎朗弹琴。当《黄河》那调儿一响,立马就变成大合唱了……这一幕让我想起了好多事儿——想起了社会主义那会儿的群众文艺,想起了艺术得为老百姓服务,甚至想起了殷承宗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还有**“钢琴伴唱《红灯记》”……**你整个电影都不喜欢,但了,都忘不了还有这一幕给你**的劲儿。姜文他导演兼主演的电影《你行!你上!》,它破除了老一套讲故事的方法。他说话密密麻麻的,节奏快得跟啥没啥区别,搞得人心里头*慌的,*乱的。但他就把这种感觉,一股脑儿地传递给了观众,不管你乐意不乐意,反正你感***。这**就是姜文想要的。这几十年,中国人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吗?有啥喘口气的时候?内容,这部电影,它跟西方那些讲儿子怎么跟爹对着干的故事不一样,也跟这儿讲儿子怎么把爹给干掉的故事不一样。它刻画了一个“超级大爸”。西方那套理论,叫“俄狄浦斯情结”,是弗洛伊德那老小子说的。他拿古希腊**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故事,说人心里头是怎么长大的,是怎么**独立的。简单说,就是儿子得跟爹犟,得跟爹干仗,这样才能成为他自己。西方那电影里,老爱讲**。啥《哈姆雷特》,《教父2》,《毕业生》……这些电影里,都*常见的。姜文自己也*受这套理论的影响。**他拍**《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面的马小军,就是个小叛逆,敢跟爹对着干。***看《你行!你上!》,都觉得不咋地,因为他们想看郎朗跟郎国任干仗,想看郎朗把爹给“干掉”,想看郎朗最后独立了,成了他自己。但这电影它没这么做。电影结尾,郎朗顶替**俄罗斯钢琴家上台,弹得特好,观众都鼓掌。可郎朗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跑到他想象中爹在那儿,大喊一声:“爸……!” **“超级大爸”还是老罩着郎朗,郎朗*没有真正超越**“超级大爸”。有些爱瞎琢磨的影评人,说《你行!你上!》讲的是新中国这几十年。这话也有点道理。但我琢磨电影最重要的是啥?不是讲故事,是解释事儿。姜文在这部电影里,他对中国这几十年怎么发展起来的,提出了他看法,他解释。这套看法,跟大家普遍的看法不一样。这就是这部电影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也是为啥“俄狄浦斯情结”不适用于这部电影是如何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