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铁们,今儿个讲一下嗑,说个事儿。有部新片子上映了,《东极岛》,听*带劲儿,说是改编自二战那会儿真发生过的故事,里斯本丸沉没。本身特惨,也特有嚼头,所以去年有部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就拍得贼棒,那才是原汁原味儿。话说1942年10月1号,美国潜艇,“嗖”一下,把一艘日本货轮,里斯本丸,给炸了。这货轮上可装着1800多号英国兵,都是被俘虏的。美军光顾着打炮了,压根不知道底下是干啥的。等他们反应过来,已经没命了。这时候,离得不远的一个小岛,东极岛,岛上那帮渔民,胆儿真大,跟不要命一样,冒着枪林弹雨,把还能救的几百号英国兵给捞上来了,还帮着他们把这事捅出去,让全世界知道了。这故事,要搁商业片手里,能拍得*热闹。《东极岛》这么一拍我觉得有点跑偏了。因为里斯本丸本身就特戏剧性,**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拍得又太到位了,故事性拉满,跟它比着,《东极岛》为了搞商业,硬加进去不少原创人物和情节,就有点多余,甚至说,有点软。它也不是一无是处,至少把原故事里淡淡的抗日劲儿给提起来了,讲明白了,甭管是谁,都能做点啥,反抗侵略是必须的,这点做得还过得去。要说《东极岛》里前半段,我看得是真没咋入眼。这故事为啥牛?就是因为它牵扯到,好多派别,每个角度都不一样,特复杂。可《东极岛》基本上把日军、美军,连英军俘虏都给忽略了,光在那儿瞎编东极岛上的人物,一大块精华,都给当背景板了。原创人物也未必都行,好多都*别扭。让我最不舒服的两个角色,一个叫陈先生,教书先生,另一个叫李元兴,保长。他俩,一个说是逃兵,一个说是保长,都是外来的,搁东极岛上,算是连接外面和岛上的桥梁,也是能唬住人的主儿。可惜他俩都半拉子人物,或者说,他们那点“黑色幽默”,盖过了该有的悲剧和复杂劲儿。陈先生嘴上喊着要反抗,让小孩儿背《满江红》,背完了呢?怂得不行,最后真要跟鬼子干架了,手枪都卡壳了,闹了一堆笑话,最后送了命。李元兴倒是总劝大家忍着,别惹日本人,好歹先活命。可这哥们儿,后面忍不下去了,一冲动,做得最鲁莽,真实也*真实,可前后一比,就看出编得有点粗糙了。再说这影片里的鬼子,*没啥像样的反派,一个个都*脸谱化的。就给我留下点印象的是,岛上**胖乎乎的鬼子,傻乎乎的,跟个憨子一样,他跟在东南亚跟盟军干仗的海军“马鹿”不一样,搁中国这儿,早没刚入侵那会儿的劲儿了,兵源不行,统治也乱套,天天被洗脑,好多基层的鬼子都快躺平了。我就瞅着这胖鬼子,平时吃吃喝喝,拿点小利益,新来的鬼子乱杀人,他也被吓一跳(哦对了,他还被人家埋汰是关西人),陈先生要举枪他吓傻了,等阿赑要报仇他跟个待宰的小羔羊一样……这不说明他弱不行正相反,他这**,他这结局,就说明日本那套玩意儿,早晚得完蛋。我个人不爱搞拉踩,可不得不说,就故事和人来说,《南京照相馆》这片子,比《东极岛》强多了。《东极岛》里那几个主要角色。感觉有好有坏。主角是俩兄弟,阿赑,阿荡,还有一个半个女主阿花。他们仨,都是吴老大的养子养女,跟岛上那些土著不是一路人。这种身份差异有好有坏,好处是能解释他们为啥敢不按常理出牌,坏处是有点冲淡了岛上其他渔民本身的反抗情绪。就“我们为啥要反抗”这层意思来说,这对兄弟的设计还行,有点老套,但*明白的:弟弟阿荡长大了,老不听哥哥阿赑的话,“别多管闲事”,**救了个落水的英国兵纽曼,这下好了,村子遭殃了。他眼瞅着鬼子坏事干了一件件,最后跟鬼子同归于尽了。哥哥阿赑弟弟没了,疼得不行,加上恨,也开始干票大的,杀鬼子,救英国兵,从一个自私自利的小伙子,变成一个明白事儿要反抗的人。《东极岛》里有个细节*有意思,就是渔民们戴的斗笠。一开始,岛上的人,除了几个主角,都低着头,戴着斗笠,脸根本看不见。脸看不见,观众就不好把心放在他们身上。他们这时候,就代表了,麻木的,敢怒不敢言的,被逼着走的普通人。剧情这么一推,大家发现没退路了,忍不下去了,就开始慢慢抬起头,等要一起出海救人**把斗笠都摘了,露出了真脸。就阿花这角色设计和演得都有点问题,既不像花瓶,*没啥独立女性的意思,突然强调“女人出海”,感觉怪怪的,因为这故事本身就没多少跟性别扯得上的,这么一加,更**硬塞进去的……等阿赑、阿花和岛上的人一起出海,上船,跳海救人那一段,影片才算看明白了,也*精彩。拍水上那部分,实拍水下,是真下功夫了,够硬,也值**大银幕上看看。《东极岛》算不上啥好片子,但去看看,也不算白费功夫。最后我还是得再推一遍《里斯本丸沉没》,那片子,故事讲得好,人也都刻画得*到位,更能**那会儿国际主义,人道主义的精神,比《东极岛》强多了,真心推荐大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