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年人和年轻灵魂互换了身体,喜剧电影《奇遇》就这么来了。43岁的疲惫男人,突然有了18岁年轻人的冲动;18岁的活力小子,身体里装着43岁的成熟想法。这俩灵魂在两个身体里折腾,闹出了不少笑话,也思考不少人生大事。导演马多想通过**奇幻喜剧,让大家看看成长是怎么回事,怎么面对**和遗憾,最后***跟过去的自己和解。这不是简单的穿越电影,更**一场**自己反思的旅程。电影里,43岁的黄遇奇和18岁的自己互换身体后,价值观冲突不断。**跑步比赛,年轻人觉得是天大的事,但中年的他觉得没啥意义。马多选跑步来表现冲突,是因为跑步原始又直接,人类天生就会跑,不要复杂规则,拍起来真实可控。400米跑正好是一圈,着人生最终的和解与圆满。电影两个年龄段的黄遇奇都遇到了人生转折点。青年的他帮忙解决了中年会遇到的困境,中年的他解决了青年时遇到的挫折。若没有灵魂互换,这些困境和挫折**根本没法解决。但现实中,谁能回去选**“正确答案”。选了另一条路就**更好吗?都说“不要美化没选的那条路”,这无解,因为现实中没人能**回去。电影也成长和自我接纳。常说“过去不是黑历史,是来时路”。接纳自己确实是人生智慧。小时候觉得特傻特难过的事,时间久了回头看,很多都成笑谈了。接纳自己要时间,也要更广的认知。认知范围大了,时间过去了,回头看就能接纳。这也是很多电影讲和解、讲自我接纳是如何产生的。这是人生不变的主题——大部分时候,我们最终都能接纳。电影中的蝴蝶效应也*有意思。**黄遇奇最后赢了跑步比赛,任日天的奖杯随之消失。那说明任日天没夺冠,他爸对他的态度、他后续发展轨迹肯定不同。但电影篇幅有限,奖杯一消失,黄遇奇还是要跟任日天对抗,保持事件的完整性,和情绪和情感的连续性,没法展开讲其他各种**。我相信他俩的人生因此会有或大或小的不同。在表演方面,马多指导贾冰和王皓两位演员,要***同一个角色的内核和灵魂互换后的状态。他要保证神似,人物底色不变,标志性动作是最外化的连接。剧本围读时,他们一起**人物的延续性,设计了**动作。但最重要的是回归剧本:黄遇奇底色是什么人?善良!18岁有冲劲,43岁不那么“中二”了,但善良没变。**影片开头,共享单车倒了他要一辆一辆扶起来,哪怕上班迟到、哪怕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做,毋以善小而不为。18岁有18岁的特点,43岁有43岁的特点。交换后,贾冰(中年身体)要表现18岁的夸张,王皓(青年身体)要表现中年感。现实中不**那么夸张,人不**那么咋咋呼呼,但戏剧效果下,灵魂和身体的反差反而令人物成立。他们更强调不同——大家都知道是,但要尽力演出18岁和43岁灵魂的区别,**故事真正的主角,是两个不同年龄的灵魂,倒不如说这些人身体。电影的路演时,观众反馈也*多。***站起来谈**,更多捕捉在情感部分。这很开心,说明核心的东西大家感***,**得还*细腻。还有*多初中生站起来,十四五岁,问和思考很!一点不像小孩。**一个15岁女生问:为什么千禧年代杀马特年轻人染头发做头发,好像不多了?有什么时代特点?她考虑得很宏观。电影中的杀马特是那时一部分迷惘的年轻人寻找自我价值、彰显个性、在时代背景下找到存在感的**,不简单是染头发,背后有复杂的社会背景、时代气息和心理动机。她问题背后有对时代群体的思考,*震惊。还有很多成年观众说解压、治愈,甚至找到了力量。有考研考公的说压力大,本想看两小时喜剧放松,没想被鼓励到了。这些反馈感触很深。说明观众没只把我们看成闹腾、奇幻、不接地气的浅薄喜剧。表面下我们确实想表达些深情和的东西,观众感***,这很欣慰。导演马多想对18岁的自己说些什么?此刻的他是18岁的自己想要成为的人吗?他最想说的就是:要更努力一点。他回头看觉得自己不算很努力勤奋的人,感觉浪费耽误了不少时间。不是说功利地为了达到什么高度,觉得人生像海绵,好多时间被浪费了。更努力勤奋点,也许能过得更充实,体验更多。18岁的他希望自己未来是个非常厉害的大导演。看,还没达到**高度,但确实在这条路上走着。所以还是希望更努力勤奋,抓紧时间。拍电影有物理时间限制,更努力,同样时间能做更多事。18岁看的他,肯定不会100%满意,但要也不会太失望吧——至少没活成让自己讨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