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夕这天,电影院里*热闹,但热闹得有点怪。往年这时候,爱情片是主角,能单日赚5个亿,?就算电影院里撒彩带、送戒指,观众也提不起兴趣,票房自然就扑了通往下掉。爱情片,好比年轻人嘴里的爱情,感觉是缥缈得很。2025年七夕,影院里倒是搞了个“惊悚约会 刺激加倍”的恐怖片,想跟那几部新上的爱情片抢生意,就那么几部爱情片,根本没人捧场。灯塔专业版的数据,七夕档那天,票房总共才2.19亿,跟前几年比,就是个零头。更惨的是,票房冠军不是爱情片,已经放了快两周的《捕风追影》。亚军《7天》跟冠军差了将近2800万,这说明啥?爱情片早就不受待见了。2025年七夕档,有5部新片,爱情片都穿上奇幻的外套。《7天》里男主角能在女孩头顶看到恋爱时长,《有朵云像你》讲的是“重生”爱情故事,《寻找1999的月老》干脆扯上神话。电影院为了拉人,也是拼了,有的地方撒“彩带雨”,有的送玫瑰戒指,还搞什么“牵手场”“为爱鼓掌场”“卡点过七夕”,恨不得把观众约会、表白、求婚的流程都安排好了。但这些营销手段,就是瞎折腾。今年七夕档搞得很热闹,但总票房才2.19亿,连去年的一半都不到。《7天》《有朵云像你》两部爱情片加起来,票房都不如《捕风追影》一个零头。当年2020年七夕档的爱情片**了奇迹。《我在时间尽头等你》单日票房2.78亿,比《八佰》还高,最后总票房5.05亿,业内人士都懵了,上映前谁看得上这片子。这部电影成了复工后的票房黑马,也把“七夕档”推成了重要的营销节点。***的成功,可不是碰巧,得追溯到爱情片的黄金时期。2014到2016年,爱情片是“喜剧+爱情”的组合,很火。《前任3》《后来的我们》票房都破10亿,《前任3》搞的那些营销,什么“看前任,遇前任”“跟现任看前任,看完分手”,还有那些歌,大街小巷都在唱,最后票房19.41亿。2017到2019年,“剧情+爱情”类型起来了,《前任3》后来居上,成了爱情片的代表。2020年是个坎,不光爱情片,整个电影市场都变了。当年爱情片的市场占比才11%,电影同质化严重。2023年七夕档总票房才3.3亿,新上的爱情片《念念相忘》和《燃冬》,上座率都不咋地;2024年稍微好点,3.45亿,《白蛇:浮生》有爱情元素,但动画片,单日票房9400万。这五年,有《前任4:英年早婚》在国庆档赚了10.12亿,《你的婚礼》在五一档赚了8.22亿,《一闪一闪亮星星》在跨年档靠着下雪场搞营销赚了7.02亿,但整体看,票房超过5亿的爱情片少得可怜,想冲10亿、20亿**难上加难。观众怎么说?大部分人对爱情片审美疲劳了。盘点2020年到票房超过5000万的爱情片,口碑都不咋样,评分都在7分以下。大家对国产爱情片,早就看腻了。的年轻人,对爱情片的需求大吗?复旦大学梁永安说,至少有三分之一年轻人不要亲密关系。在他看来,谈恋爱就承担,以前谈恋爱一般有个好**,**结婚。不一样了,爱情没那么唯一了。大城市年轻人每天工作10小时,通勤2小时,恋爱是奢侈事,搞钱搞事业实在。时间长了,他们对爱情的态度也变了,“恋爱脑”过时了,流行的是清醒、平等。商家的七夕口号也**了变化,“送玫瑰会死,送黄金会谢”“别人亲亲抱抱举高高,我收‘再改一版’”“爱情来不来无所谓,班能正常下就行”“别人收钻戒,我收‘加班费’”。这些话透着大城市年轻人没空谈恋爱、只有加班的苦。日子都过不下去了,哪有心思谈情说爱?观众结构也在变。票务平台的数据,2016年到2024年,青少年观众比例从9.5%降到4.2%,20-24岁的年轻观众从33.8%降到16.9%,25-29岁观众成了主力,30岁以上观众多。观众变老了,创作者也在变,爱情电影的风格*就变了。爱情电影本身也面临同质化问题。2020到2022年,国产爱情电影片名都爱用长名,短句结构也用得不少。“我”“我的”“你”“你的”“我们”“我们的”这些词用得很多,爱、喜欢也堆在那里。片名越取越长,但观众看多了,记不住,没法区分。面对情况,爱情电影要不要存在?七夕档、情人节档还有必要吗?答案**不好说,但爱情电影得变,得创新。爱情电影的创作和市场环境一直在变,但爱的表达,永远是人类的事。这几年,少数成功的爱情电影给了点经验。《爱情神话》口碑票房都不错,讲的是中年人相爱的那些事儿,成了黑马。有观众说,爱情电影不该只谈情说爱,类型得**点,故事得有厚度,看到爱情背后的生活。爱情不该被框死,**是年轻人的热烈,**是中年人的细水长流,也**是老年人的黄昏恋。不同年龄、不同背景、不同环境,都能生出各色爱情故事。古代的七夕节也不是不掺杂别的成分的情人节。《周礼·考工记》里说,女性擅长“治丝麻”,向织女星乞巧,不光是求针线活儿做得好,也是求自己脑子灵光。我们年轻人对自我**、对事业学业的追求,更接近古代七夕节的本意。的七夕档,电影院还在努力搞浪漫,但再*没当年那么火。不是爱情片没了,是相信爱情的人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