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月一到,空气里头都透着开学的意思。不过今年这开学,不光是学校里的大中小学生,电视剧行业的人也得跟着凑热闹。9月2号上午,总局电视剧司牵头搞了个“2025年全国精品电视剧创作经验交流培训班”,地点在北京。这培训要连续开四天,里面活儿*多:电视剧司的领导会上课讲规矩,现实、历史、军事题材这块儿有经验的专家也来传授经验,还有个“微茶话活动”,备着四十个项目,好让业内的人拉关系、谈合作。会上,电视剧司的领导把最近发的《**电视大屏内容促进广电视听内容供给的若干举措》(简称“广电21条”)给掰开了揉碎了讲。这课信息量是真大,听得人一头雾水,回头翻翻“广电21条”,这“教辅”材料还真管用。领导讲的内容,主要围绕七个方面:根本遵循、职能定位、工作导向、工作思想观念、管理思路、管理**、工作机制。这七个方面,有的就是把业内都认同的道理重申了一遍,有的就是把“广电21条”里重要的措施又提了一遍。但***是,领导们做了好多行业调研,得出的指导性意见,很是在题材规划上,把重点给拎出来了。说,有这么几条:讲好故事,得把行业从明星中心制拉回来,改成剧本中心制。以前**明星中心制,问题一大堆:投资钱都花在明星身上,为了明星委屈剧本,明星片酬高得吓人,粉丝还老在网络上闹事。市场也说了,靠大IP、流量明星这套玩意儿早不管用了,观众也不吃这一套了。讲故事得讲得实在,剧本好,谁演都行,倒不如说谁有名就非得他演。创作思路得变,要从受众思维变用户思维。“平等”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互联网把影视行业给平权了,以前小编剧给大编剧打工,不一样了,互联网上你有本事,饿不死。观众也得尊重,以前“我拍什么着什么,看不懂是你没水平”的架势,早该扔了。像《漫长的季节》那样,豆瓣上112万人打9.4分,这就是用户思维的**。解决立项难,得提振行业信心,让资本回来。备案和审查阶段,得遵循“顶天立地”的原则。“顶天”就是政治上得过硬,方向上不能乱,“立地”就是得守住底线,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和法律道德。中间没有硬伤,该立项的就立项。电视剧和网络剧立项以后,都统一申报、办理、公示。公示完了,管理部门还要**,明确提醒业内,鼓励什么、反对什么。压缩涉案剧、现代爱情剧、古装剧的立项,多搞点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培训的师资,都是搞现实题材、历史题材、军事题材的行家,跟电视剧司划的重点对得上。像《天下长河》那样,张*当编剧和导演的历史剧,就是好例子。网上网下一个标准,政治标准、价值观标准得一样,方式、形式不重要。“广电21条”里说,不再限制电视剧的单集时长、集数,还有季播剧的播出间隔。除了这些,管理部门还提倡搞些适合国际传播的作品。像《我爱我家》那样每集20分钟的中剧,像《我的阿勒泰》、《漫长的季节》那样10集左右的短剧,还有像Netflix那样单季十几集的季播剧,都得重点搞。未来还打算在网络剧中搞个网络故事片单元,每集60分钟以上,不超过三集的剧集,跟BBC的迷你剧差不多。加强拍摄制作的过程管理,得请专家顾问全程指导。很是投资大、题材敏感的作品,得请1-2位专家全程跟着,不要立项没问题,拍出来却烂七八糟的情况。开明开放办事业,把电视剧管理的“神秘感”去掉。建立电视剧创作指导例会制度,每两个月开一次,好让管理部门和业内的人好好沟通,实现良性互动。这培训,就是为了让电视剧行业发展,多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