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电影就是不好卖,明明白白是部好片,观众也爱看,可就是没市场。邪门不邪门,不是电影本身不行,是赶上了一堆破事儿,最后搞得票房惨不忍睹,成了电影圈里最憋屈的案例。下面这几部片子,就是典型的例子。《新邻里联防》本来是本·斯蒂勒演的科幻喜剧,四个社区保安组团打外星人,路子*正,有笑点有特效,还能蹭点邻里互助的温情。电影还没上映现实就给它来了个下马威。佛罗里达州那边闹出大事儿,一个社区保安队长,光天化日之下把一个来串门的黑人小孩给枪毙了。就因为队长觉得小孩儿鬼鬼祟祟,一问二闹三动手,小孩儿还手了,**一枪下去,人就没了。传得沸沸扬扬,全美国人都炸锅了,“社区保安”三个字一下子就敏感了。这下制片方慌了,连夜改宣发。电影英文名《Neighborhood Watch》里的“Neighborhood”给删了,改叫《The Watch》;海报上保安的制服全给P掉了,改穿普通夹克;预告片里所有跟巡逻、抓坏人相关的镜头全剪了,生怕再扯上这敏感话题。好不容易把风波压下去一点,电影刚上映三天,科罗拉多州又有枪击案了,直接12个人死,58个人受伤。(一家电影院放《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有个戴防毒面具的男的,直接拿枪扫观众,场面很吓人。)这一下子,全美国观众都吓傻了,好几年都不敢进电影院了。等大家胆子大了,敢买票了,《新邻里联防》早下架了。就这,1.3亿美元的成本,最后只卖了6800万,本·斯蒂勒自己都说:“这运气,拍恐怖片都不敢这么编。”《公民凯恩》公认是经典,但当年上映差点就见不到天日了。因为主角原型是的传媒大亨威廉·伦道夫·赫斯特。这赫斯特有多牛?手下有25家报纸、17家杂志,还控制着美国最大的新闻社。电影试映被他朋友告密了,说电影把他拍得又贪婪又虚伪,赫斯特当场就怒了。他先是让所有旗下媒体,不准提《公民凯恩》三个字,提了就开除;然后给各个影院发威胁信,说敢放这部电影,他就派记者去挖你们老板的黑料,连小三的名字都给你登出来;最后还联合了米高梅等公司施压,说愿意掏200万美元(按算得3800万)把所有底片都销毁。雷电华公司没答应,只删了3分钟“太露骨”的镜头,但90%的影院还是吓尿了,不敢排片。电影一上映,全美国就只有十几家小影院敢放,50万美元的成本,票房刚够糊口。直到1956年版权过期,电视上反复放,这电影才被大家发现好,成了经典。只能说,好电影就是有**命,能熬死对手。《阿罗哈》2015年上映的,布拉德利·库珀和艾玛·斯通主演,听像个浪漫喜剧,它创了个记录:上映前半年,观众就都知道它是烂片了。因为索尼影业被黑客攻击了,10万封内部邮件外泄。其中就有索尼联席董事长艾米·帕斯卡的吐槽:“《阿罗哈》是我看过最傻的电影,剧情烂到想当场离场”“库珀和斯通一点火花没有,不如换俩木头演”。观众一看,连投资方老板都说这是烂片,还看个啥?更要命的是,邮件里还有帕斯卡调侃奥巴马“种族”的言论,这下全美舆论又炸了,她被索尼开除,《阿罗哈》也背上了“政治不正确”的锅。最后电影上映,成本3000万,票房才2600万出头。有影评人说:“它确实烂,但*没烂到‘提前半年被判死刑’的地步,纯粹是被自家老板给坑死的。”《饮料杯历险记》这动画,2007年上映的,制作成本才75万,本来能小赚一笔,**被宣发给坑成了赔本买卖。发行公司想搞点新花样,把电影里反派“月球人”的像素形象做成灯箱,偷偷放在全美20多个城市的角落——大桥底下、地铁隧道、小巷墙上。玩脱了。波士顿那边有个灯箱,被放大桥钢架上了,路人远远一看,黑漆漆的方块,还闪着红光,这不就活像炸弹嘛?9·11刚过去6年,美国人对很敏感,当场就报警了。拆弹专家穿着防护服赶到现场,发现是灯箱,才松了口气。可紧接着,全国又报来了几十起“疑似炸弹”,还是他们放的灯箱。最后警方出动了拆弹队、直升机,甚至封锁了半个波士顿。发行公司赶紧道歉,还赔了200万“反恐应急费”。电影卖了500多万票房,但扣掉赔偿,倒贴175万。只能说,宣发这帮人没脑子,神仙也救不了。这些电影都说明,拍电影容易,拍出来能卖钱难。有的被现实事件坑了,有的被大佬打压,有的被自己人给害了。但换个角度想,能在这么多意外里还能留名影史,本身也算是个传奇了。**《公民凯恩》里说的:“你永远不知道生活里的暗箭,会从哪个方向射过来。”